|
內容簡介: |
术书在第一章探讨了侵权损害赔偿的主坚理论问题。其中所有的论题,部是同际上研究侵权法的著名学者普遍关注的,具体包括:侵权损害赔偿的含义、原则和功能,可赔偿的损失,抽象损失与实际损失,损害确定性的证明,受害人因侵权而获益的后果,以及非补偿性赔偿金这些研究,大量地填补了我国原有研究的空白。
本书第二章至第四章分别涉及侵权损害赔偿的三个具体领域:对人身损害的赔偿、侵权导致死亡时的赔偿干和对财产损害的赔偿。对这些领域的研究,是在参阅了丰富的比较法文献的基础上完成的。所涉及的对象,细腻而繁杂。其中的一些问题,尽管已鲐为新近生效的《侵权责任法》所涉及,但由于该法条文的概括性,本书的研究使许多空缺得到了填补。
|
目錄:
|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侵权损害赔偿的含义、原则和功能
一、侵权损害赔偿的含义和本课题的研究对象,
二、侵权损害赔偿的原则
一完全补偿原则的含义和影响
二完全补偿原则的作用
三完全补偿原则的例外
三、侵权损害赔偿的功能
一补偿功能
二返还利益功能
三预防功能
四惩罚功能
五心理抚慰功能
六确权功能
四、实际恢复原状与金钱赔偿
五、实际履行与金钱赔偿
六、我国侵权法上相关制度的构建
一关于侵权损害赔偿的原则
二关于侵权损害赔偿的功能
三关于金钱赔偿和实际恢复原状的关系
四关于实际履行与金钱赔偿的关系
第二节 可赔偿的损失
一、侵权法上的损失
一“损失”和“损害”的不同含义
二“损害”与“可赔偿的损害”
三笔者采纳的语义
二、区分可赔偿损失的意义
三、各国定义可赔偿损失的一般模式
一奥地利的“一切不利”模式
二德国的“列举和排除”模式
三“无统一定义”模式
四、决定损失的可赔性时应考量的因素
一受保护利益的性质
二加害人过错的程度
三因果关系的远近
五、我国侵权法上相关制度的构建
一如何定义“可赔偿的损失”
二决定损失的可赔偿性时应考量的因素
第三节 抽象损失与实际损失
一、概念和意义
一实际损失和抽象损失的概念
二区别实际损失和抽象损失的意义
二、关于实际损失和抽象损失的司法实践
一要求证明实际损失的判决
二仅要求证明抽象损失的判决
三、适合认定抽象损失的情况
一未来的难以确切计算的损失
二加害人的不当得利
三有行为即有损害结果
四、对抽象损失赔偿的限制
一受害人不拟支出的费用
……
第二章 对人身损害的赔偿
第三章 侵权导致死亡时的赔偿
第四章 财产损害的赔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