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本稿为本社2001年出版的《现代名家艺术随笔》系列丛书的再版,本卷为潘天寿先生艺术随笔。潘天寿先生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之一,他的一生为振兴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和建设新兴的美术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潘天寿所引以为骄傲的中国传统绘画主要是文人画,但是他对传统的坚持,绝不是封闭保守的,而是以世界文化艺术作为参照坐标,他关于传统中国画的名言:“中西绘画应该拉开距离”,“越有民族性,越有世界性”等对于中国文化艺术的思考在今天仍然具有意义。而除了传统观点的“雅”之外,潘天寿推崇“有至大、至刚、至中、至正之气,蕴蓄于胸中,为学必尽其极,为事必得其全,旁及艺事,不求工而自能登峰造极”。“大”字不仅是潘天寿追求的艺品,也是他终生的人品所在。本书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潘天寿绘画艺术,对于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也深具意义。
|
目錄:
|
序
听天阁画谈随笔
指头画的优缺点
关于生活问题
谈谈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
要有更美的画
赏心只有两三枝
——关于中国画的基础训练
佛教与中国绘画
谈谈吴昌硕先生
治印丛谈
题画诗跋
读书眉批
论画残稿
诗媵自序
|
內容試閱:
|
听天阁画谈随笔
杂 论
天有日月星辰,地有山川草木,是自然之文也。人有性灵智慧,孕育品德文化,是人为之文也。原太朴混沌,浑茫无象,三才未具,无自然之文,亦无人为之文也。然无为有之本,有为无之成,有其本,辄有其成,此天道人事之大致也。
人系性灵智慧之物,生存于宇宙间,不能有质而无文。文艺者,文中之文也。然文,孳乳于质,质,涵育于文,两者相互而相成,故《论语》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其为人之大旨欤。
艺术产生于人类之劳动,为人类所共有也,非为某个人、某部族、某阶级所私有也。原始公社后,渐转变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因此工农劳动者,渐被摈于艺园之外矣。是艺术也,非人类初有之艺术也。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掠夺剥削之社会也。掠夺剥削者,无处不千方百计以满足其占有欲,其对物质之食粮也如此,其对精神之食粮也亦然,以致共有之绘画,为掠夺剥削者所霸有矣。然《易》日:“剥极则复”。今日之社会,无掠夺剥削之社会也,绘画,亦应由掠夺剥削者之手中,回复归于人民。
艺术为人类精神之食粮,即人类精神之营养品。音乐为养耳,绘画为养目,美味为养口。养耳、养目、养口,为养身心也。如有损于身心,是鸦片鸩酒,非艺术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