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近世通儒——纪念沈曾植逝世1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售價:NT$
857.0

《
光速声波物理学. 1、2、3
》
售價:NT$
2295.0

《
天下之极:世界枢纽观念的古今之变
》
售價:NT$
449.0

《
认识现代社会之真相:杨照讲马克斯·韦伯
》
售價:NT$
439.0

《
“义与制不相遗”:蒙文通与近代学界
》
售價:NT$
500.0

《
从黑船来航到开罗会议:近代日本外交历程
》
售價:NT$
653.0

《
论美国(附赠解读手册)
》
售價:NT$
653.0

《
无人机飞行原理与气象环境(第2版)
》
售價:NT$
148.0
|
編輯推薦: |
人为学,虽有经史之分,却并无文学之界。古之大文学家,无不入乎经史,出乎子集百家,而义理考据词章并重,故经史子集悉中国古典文学。基于此一文学观,《中国文学讲话》无分经史子集,概以文学观照、讲授,以期为学者能洞悉中国文学的渊源。著者囊括台湾文史学界一流才俊,计有黄永武、叶庆炳、黄锦鋐、王更生、傅锡壬、黄庆萱等百余位硕学大家。他们皆能自由出入文史,既有深厚的国学功底,又有举重若轻的语文水准,兼备入乎古典出乎现代的眼光和见识,故而行文简洁而优美,深得古典文学之三昧。
|
內容簡介: |
《中国文学讲话》(共十册)乃台湾“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主办,历时四年之久的中国古典文学讲座之实录。该会旨在复兴中华文化,以学术整理与普及为文化复兴开路,本书即为其成果之一。
本册为中国古典文学的概说,将经史子集中的经典之作以文学解之,亦论及道教、佛教、社会及时代对中国古典文学所产生的影响,意在追根溯源,使读者壑然于中国古典文学全貌。后续九册将再按文学史乘的递嬗,或断代,或专类,或专人,或专题,逐代呈现之。
|
關於作者: |
著者有黄永武、叶庆炳、黄锦鋐、王更生、傅锡壬、黄庆萱等百余位硕学大家,他们来自台湾十八余所院校,为文史学界一流才俊。
主持编订者魏子云教授(1918—2005)。其少入私塾,熟读四书五经,兼习桐城义理,国学基础深厚。以《金瓶梅》研究享誉学界,在学术、戏曲、写作领域俱有嘉名。
|
目錄:
|
第一篇 经部
经学概说
易经的文学价值
尚书的文学价值
诗经的文学价值
三传的文学价值
三礼的文学价值
论语孟子孝经之文学价值
第二篇 史部
史学概说
史记的文学技巧
汉书的文学观
三国志的文学价值
资治通鉴概论
史学家论宫体诗
第三篇 子部
先秦诸子的文学观
中国文学讲话
老子的文学价值
庄子的文学价值
淮南子的文学价值
先秦诸子的寓言
第四篇 集部
集部概说
中国文学批评概观
辞赋的流变
楚辞的文学价值
汉赋的文学价值
乐府诗概说
小说的兴起与演变
敦煌变文
讲唱文学概说
传奇与杂剧
影响诗词曲节奏的要素
第五篇 余说
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几个层面
道教思想与中国文学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文学与社会
编后记
|
內容試閱:
|
中国古代的经书有哪些?简单地讲,就是“六经”。而“六经”又是哪“六经”,我想,谁都知道,但是你更需要知道一件事,就是在数“六经”时的次序,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方法是这样排列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另一种排列的方法是:《易》《书》《诗》《礼》《乐》《春秋》。
各位先要知道这两种数法是代表两种不同的看法,前面那种数法是今文学家主张的,后面那种数法是古文学家主张的。所以谈经学时,你只要把六本经书一数出来,人家就知道你是属于哪一派的。为什么排列的次序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呢?因为我们中国人对任何东西的排列次序非常考究,中国人数东西从来不乱数的。我们现在数六经的方法就是今文学家的方法,为什么今文学家要这样数呢?因为今文学家把孔子当做一个政治家、哲学家、教育家,所以把六经的排列次序按照经书的深浅次序排列。换句话说,是把最浅的排在前面,古人认为《诗经》最容易学,其次为《书经》,学完了以后再学《礼》,《礼》比较难,可以说是群经的关键,《礼》学不会,整个的经书都不会,所以《礼》是整个经书的钥匙。等《礼》学会了以后,当然是学《乐》跟《易》。《易经》比较难,孔子曾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a
可见《易》道是非常的高深。最难的是《春秋》,《春秋》是孔子的微言大义,里面的意味是研究不尽,因此把《春秋》放在最后。它排列的次序好像一个课程表,按照学习难易的课程表。而古文学家为什么先排《易经》再排《书经》呢?因为古文学家是按照这本经书发生的前后排列的,《易经》相传是伏羲画八卦,所以《易经》最早。再来是《书经》,因为《书经》开始是《尧典》,讲尧舜的时代。再来就讲《诗经》,因为《诗经》里面有《商颂》,是商代的作品。再接下来的是《礼》,相传《礼》是周公所作,周公制礼作乐,所以《诗》以后就是《礼》《乐》。《春秋》是孔子所作,所以列在最后。因此,古文学家是把孔子当成一个史学家,所以他把六本经书按照年代的先后来排列的。
我们尚可以在很多书上找到证明。譬如,在董仲舒的《春秋繁露》里,他讲“六经”或“五经”的次序,就是按照今文学家的说法,因为董仲舒是西汉人,当时盛行今文学家,所以他数“六经”一定是按照今文学家的次序。再如,《庄子·天下》数六经也是照今文学家的说法。庄子虽不是今文学家,但是在那个时候,今文学家已经兴起,所以他的作品有很多的说法、看法,都可证明是今文学家拿来做根据的。我们再看《史记》中的《儒林传》,也是一样,因为太史公是西人,他是学《鲁诗》出身的,所以对今文学家的东西很熟悉,守住今文学家的家法,引的都是今文学家的说法,认为周室乱了以后而《关雎》作,这就是今文学家的思想。因为古文学家认为“关关雎鸠”是讲后妃文王时代的太平盛世,和太史公所说的不同。假如各位再看《汉书·艺文志》,或者看《汉书·儒林传》就可以知道,因为班固是东汉时人,他就比较接近古文学家的说法,所以他数“六经”就照后面的方法来数,这样一比较,我们就很清楚次序排列是属于哪一家,代表着哪一派的主张。因此,我们要讲经学,要学经学,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