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数学分析(第一卷)(第7版)(精装典藏版)
》
售價:NT$
454.0

《
什么是思想史 历史学的实践丛书
》
售價:NT$
286.0

《
法律是什么:20世纪英美法理学批判阅读(全新增订版)
》
售價:NT$
296.0

《
从宁波到日本:生活世界的对话
》
售價:NT$
347.0

《
怪谈:一本详知日本怪谈文学发展脉络史!
》
售價:NT$
265.0

《
韩江黑夜的狂欢: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韩江出道作品
》
售價:NT$
296.0

《
销售的力量
》
售價:NT$
454.0

《
我活下来了(直木奖作者西加奈子,纪实性长篇散文佳作 上市不到一年,日本畅销二十九万册)
》
售價:NT$
296.0
|
編輯推薦: |
1.《中庸全鉴》原文根据权威版本核定,辅以通俗易懂的译文,使读者全面领略这部儒家经典之作的哲学思想之美。
2.全书双色印刷,采用80克胶版纸,配以大量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精美图片。
3.在一版的畅销基础上全新修订而成,内容更精到,文字更洗练,装帧更典雅,适合广大国学爱好者阅读及收藏。
|
內容簡介: |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传统文化之“经学”中“立天下之大本”的学问,对中华文明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它虽然是《四书》中篇幅最小的一部,但却是其中最富意蕴、最具理论和最见气象的著作,最能淋漓尽致地展现中国人的智慧和哲学洞见。?
本书以《中庸》中的至理名言作导言,从处世和人生经验的角度出发,阐发了蕴藏其中的智慧,并以人生处世中的经典案例加以印证,帮助读者深化理解《中庸》这一传世经典所包含的智慧。
|
目錄:
|
第一章 天命:天地之化奉于中和
◎1.秉承天命,天人合一
◎2.道不可离,君子慎独
◎3.要有“三省吾身”的态度
◎4.中、和是一切的根本
第二章 时中: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1.做个坚守道德的君子
◎2.反中庸者是可怕的
◎3.去除内心的肆无忌惮
第三章 鲜能:人生在世。都是有欲望的
◎1.中庸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2.孔子的中庸思想
◎3.人的欲望永远都不能满足
◎4.必须克服褊狭的劣根性
第四章 行明:既无过之,亦无不及
◎1.万事都要讲究一个“度”
◎2.物壮则老,过犹不及
◎3.适度才是正确的选择
◎4.骄矜者无知,自知者智慧
第五章 践行:积极宾践
◎1.中庸不是用来研究的
◎2.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
◎3.学以致用方显真智慧
第六章 大知:大智慧者执两用中
◎1.执两用中是杰出的领导艺术
◎2.隐恶扬善,律人安人
◎3.扬长避短,以扬为主
◎4.多征询下属的意见
第七章 子知:聪明反被聪明误
◎1.聪明并不等于高明
◎2.不要显得比别人聪明
◎3.鸡蛋不必硬碰石头
第八章 服膺:中庸之道,服膺弗失
◎1.践行中庸需要内在的自觉性
◎2.时刻不放弃追求的目标
◎3.认识到错误就立即改正
第九章 可均:白刃可蹈,中庸难得
◎1.中庸是极致性的标准
◎2.中庸之道与对症下药
第十章 问强:精种力量的强最重娶
◎1.宽柔以教,不报无道
◎2.暴力不是明智的选择
◎3.与人为善,和而不流
◎4.坚持原则,保持气节
第十一章 素隐:逻道而行,依乎中庸
◎1.欺世盗名者不得善终
◎2.半途而废者难以成功
◎3.不争不斗,不喜不厌
第十二章 费隐:君子之道费而隐
◎1.中庸之道既易又难
◎2.努力摆脱一知半解
第十三章 不远:君子之行,安然守正
◎1.道不远人,远人非道
◎2.以尊重人的原则去治理人
◎3.忠恕之道与中庸之道
◎4.庸德之行,庸言之谨
◎5.做人做事要收敛些
第十四章 素伍:素位而行,反求其身
◎1.是什么角色就做好什么事
……
第二十章 问政:冶离理政的方法和原则
◎1.为政之要,在于得人
◎2.以自身的德行感召人才
◎3.治国之道,以仁为本
◎4.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5.勤奋必能通向成功
第二十一章 诚明:自诚明,自明诚
◎1.诚是儒学的奠基性观念
◎2.诚和明是互相联系的
◎3“自诚明”与“自明诚”
第二十二章至诚:用至诚之心赢得至怒
◎1.君使臣以诚,臣事君以忠
◎2.用自己的真诚打动对方
第二十三章 致曲:翼诚之人能化育万物
◎1.致曲的修养之道
◎2.由局部达到整体的诚
第二十四章 前知:至诚者可预知未来
◎1.诚的最高境界有如神灵
◎2.先知来自于自身的修炼
第二十五 章宜成:诚者自成,合内外之道
◎1.诚是事物的发端和归宿
◎2.至诚必然是仁德
◎3.孔子祖述尧舜的内容
◎4.小德川流,大德敦化
第三十一章 至圣:能“配天”的领导艺术
◎1.居上者要“临之以庄”
◎2.宽裕温柔,容纳万物
◎3.培养宽宏大量的胸怀
◎4.仪表言行要显得精明强干
第三十二章 夭德:天下唯有德者居之
◎1.至诚之道的功用
◎2.“诚”是天人合一的联结点
第三十三章 德化:弘扬德行的最高境界
◎1.君子之道不可急功近利
◎2.把民众培养成有德的君子
◎3.含而不露比暴跳如雷更有效
参者文献
|
內容試閱:
|
3.人的欲望永远都不能满足 凡事不走偏锋,不走极端,这是“中庸”的原则 。中庸说来简单,实际 上很难做到,我们的言行举止往往失之偏颇,过于追 求物质就是其中之一。
得到舒适而且悠闲的享受,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 标,是人类本性的追求, 因为人生在世,都是有欲望的,这些欲望换句话说就 是需要:需要吃、需要 穿、需要爱、需要名利地位等。而人的这些需要一般 来说是没有止境的,是 无法完全得到满足的。
有一位禁欲苦行的修道者,准备离开他所住的村 庄,到无人居住的山中 去隐居修行,他只带了一块布当做衣服,就一个人到 山中居住了。
后来,当他要洗衣服的时候,需要另外一块布来 替换,于是他就下山到 村庄中,向村民们乞讨一块布当做衣服,村民们都知 道他是虔诚的修道者, 于是毫不吝惜地给了他一块布,当做换洗用的衣服。
当这位修道者回到山中之后,他发觉在自己居住 的茅屋里面有一只老鼠. 常常会在他专心打坐的时候来咬他那件准备换洗的衣 服,他早就发誓一生遵 守不杀生的戒律,因此不愿意去伤害那只老鼠,但是 他又没有办法赶走那只 老鼠,所以他回到村庄中,向村民要一只猫来饲养。
得到了一只猫之后,他又想到:“猫要吃什么呢 ?我并不想让猫去吃老 鼠,但总不能跟我一样只吃一些水果与野菜吧!”于 是他又向村民要了一只乳 牛,这样子那只猫就可以靠牛奶维生。
但是,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发觉每天 都要花很多的时间来照 顾那只母牛,于是他又回到村庄中,找到了一个可怜 的流浪汉,然后带着这 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到山中居住,帮他照顾乳牛。
那个流浪汉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之后,跟修道 者抱怨说:“我跟你不一 样,我需要一个太太,我要正常的家庭生活。” 修道者想一想也有道理,他不能强迫别人一定要 跟他一样,过着禁欲苦 行的生活…… 这个故事就这样继续演变下去,你可能也猜到了 ,到了后来,也许是半 年以后,整个村庄都搬到山上去了。
欲望就像是一条锁链,一环扣着一环,永远都不 能满足。
在印度的热带丛林里,人们用一种奇特的狩猎方 法捕捉猴子:在一个固 定的小木盒里面,装上猴子爱吃的坚果,盒子上开一 个小口,刚好够猴子的 前爪伸进去,猴子一旦抓住坚果,爪子就抽不出来了 。人们常常用这种方法 捉到猴子,因为猴子有一种习性,不肯放下已经到手 的东西,人们总会嘲笑 猴子的愚蠢:为什么不松开爪子放下坚果逃命?但审 视一下我们自己,也许 就会发现,并不是只有猴子才‘会犯这样的错误。
“得寸进尺,得陇望蜀”是对贪得无厌之辈的形 象比喻,只有少数超凡绝 俗的豁达之士才能领悟知足常乐之理。适度的物质财 富是必需的,追求功名 以求实现抱负也是对的,关键看出发点何在。有一定 社会地位是现实生活迫 使个人接受的一种要求;追求物质丰富是刺激市场繁 荣的动力,对个人而言, 绝非因为安贫乐道就可以否定对物质欲望的追求。但 是一个人为铜臭气包围, 把自己变成积累财富的奴隶,或为财富不择手段,为 权势投机钻营,把权势 当成满足私欲的工具,那么,这种人就会永远贪得无 厌,为正人君子所不齿。
4.必须克服褊狭的劣根性 孔子之所以感叹中庸之道“民鲜能久矣”,是因 为他深刻地发现人类的一 个劣根性,这个劣根性就是违反平淡恒常。在孔子看 来,具有平常心是对人 最高的评价。但是,人总是想要超越自我和别人,总 是不愿意成为真正的自 己,带有狭隘目的去做事就缺乏平常之心。
一切纷争都基于不安于寂寞,一切的战争和斗争 都源自以邻为壑的褊狭…… P29-3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