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盐与唐帝国
》
售價:NT$
602.0
《
让花成花,让树成树
》
售價:NT$
347.0
《
悍妇女巫和她的故事(第一本以女巫为主角的故事集!)
》
售價:NT$
352.0
《
潮汕古建筑营造
》
售價:NT$
1214.0
《
我所认识的大先生
》
售價:NT$
500.0
《
一念花开:让智慧温柔绽放
》
售價:NT$
265.0
《
图形引擎开发入门:基于Python语言
》
售價:NT$
704.0
《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
》
售價:NT$
184.0
編輯推薦:
王澍、夏铸九、刘家琨、赵辰、杨奎松、梁文道——两岸三地建筑家、史学家、媒体人共同推荐。
一部终结之书:它终结了梁思成的神话,却更真切地呈现出一代建筑师乃至整个知识分子群体的悲剧性命运。
一部开启之书:它开启了“新中国建筑史”研究的崭新篇章,同时揭示了当下中国城市与建筑乱象的制度根源。
內容簡介:
这是一个你所不熟悉的梁思成。他在1931到1948年间,回应激荡世界的现代建筑潮流,和同仁们通过建筑史的调研和写作,构筑起“中国建筑”体系,并积极思考该体系向中国现代建筑转换的可能。而在1949到1959年间,他深陷新中国政治运动的漩涡。为跟上形势,他频繁进行自我否定和改造,有时也将批判矛头指向同道。他的思想历程充满急剧的扭转、中断和切换,到最后彻底迷失。他构筑起的“中国建筑”体系也在任意化的政治潮流冲击下分崩离析。
本书以大量新史料追溯梁思成的心路历程,探讨中国现当代建筑发展与政权更迭和政治运动之间的复杂关系。那段历史远没有结束:政治任意化导致的建筑任意化,仍然主导着今天中国的空间图景。
關於作者:
朱涛,香港大学建筑系任助理教授,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哲学博士候选人。他于1990年获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工学学士,2001年获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硕士,2007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哲学硕士。在进行建筑实践的同时,他还通过写作广泛探讨当代中国建筑和城市问题。
2010年,由《南方都市报》及八家中国建筑媒体联合主办的“中国建筑传媒奖”评选活动,将首次设立的“建筑评论奖”授予朱涛,表彰他过去十年的写作,以及在建筑的专业解读、空间的社会关怀和历史性反思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
他最近的作品包括,与十九位国际建筑学者联手写作的首部世界当代建筑通史《当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1960-2010》(A Critical History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1960–2010),将于2014年3月由伦敦Ashgate出版。
目錄 :
前 言
第一篇 中国建筑:史学的构筑
第一章 上穷碧落下黄泉:是找东西,还是填充体系?
第二章 强梁无畏
第一篇总结 梁的史学
第二篇 新中国建筑运动与梁思成的思想改造
第三章 我为谁服务了二十余年
第四章 民族的形式,社会主义的内容
第五章 大屋顶检讨
第六章 从争鸣到反右
第三篇 梁思成的城市规划思想
第七章 想象城市与制度
第八章 “梁陈方案”:两部国都史的总结与终结
第二、三篇总结 十年,今天
注释
附录 章节概要
致谢
內容試閱 :
我的阶级出身、家庭环境和所受的教育,给我种下了两种主要思想根源。一种是我父亲(梁启超)的保守改良主义思想和热烈尊崇本国旧传统的思想。一种是进了清华大学又到美国留学,发展到回国后仍随着美国“文化思潮”起落的崇美、亲美的思想。
这段文字来自梁思成先生在 1951 年 12 月 27 日《人民日报》上发表的检查《我为谁服务了二十余年》。我在 2009 年第一次读到他这篇检讨时,心中产生了一种幻灭感。我一直有的印象是梁思成在 1955年因“复古主义”受批判,又在“文革”中备受迫害。但我完全不知道,在建国伊始,梁思成在忙着参与北京各种城建工作的同时,就已经开始接受一轮又一轮的思想批判,写一份又一份的思想检讨了。建筑史研究对此几乎只字不提,《梁思成全集》更没有收录这些材料。
我下决心要探究这段历史。在过去三年中,我通过各种渠道,陆续搜集到一批梁思成在 1949—1959 年写的思想检讨。同时,我也阅读大量史料,试图了解 1950 年代中国发生的各种政治思想运动,以及它们对新中国城市和建筑发展的影响。
渐渐地,我开始看到两条线索:梁思成的系列检讨与“新中国建筑运动”之间的关系。如果说 1920 年代在欧洲崛起的现代主义建筑运动是靠一系列建筑师宣言推动的,我认为 1950 年代的“新中国建筑运动”是靠一篇篇建筑师的检讨展开的。在众多建筑师的检讨中,梁思成,这个“新中国建筑运动”的中心人物,写得最多,也最深刻、全面。
我于是制定了一个写作计划:从分析梁思成的一系列思想检讨入手,将中国建筑在 1949 1959 年的发展过程梳理一遍。显然,这段历史非常沉重,揭开它时,令我,也会令很多人感到震惊、痛苦;但若回避它,我认为是一种罪恶,因为这等于是我们后人对那段复杂的历史、对梁思成那一代建筑师以沉重代价换来的精神遗产,一概加以唾弃。2011 年是梁思成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我想通过这个写作,通过读解这段被尘封了的历史,来纪念他。2011 年也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社会各界都在以各种方式纪念这个日子,反思中国一个世纪来追求现代化的艰辛历程。我也想以几篇读解梁思成的文章,作为一份小小的个人礼物,献给这个庄严的历史时刻。
但在 2011 年初,当我自觉资料搜集充分,开始写作时,又发现了另一个问题:每每涉及他一篇篇检讨中对自己在 1949 年前“资产阶级思想”的批判时,我都得回过头去分析他以前的思想和作品。我频频回头,细读他以前的写作和各种相关材料,才意识到,自己对 1949 年前的梁思成的了解又是多么肤浅。同时我也发现,原以为1949 年前的梁思成已经被众多学者研究得很透彻了,但其实还存在着很多空白,甚至谬见。于是,我调整计划,先在 2011 年内,用两篇文章,把梁思成在 1931—1946 年做的中国建筑史研究工作梳理一下:第一章集中探讨他的“民族主义”史学思想和方法论,第二章探讨他受到的西方和日本现代建筑史学的影响。然后,我就可以集中用下面几章写 1949—1959 年的梁思成了。
没想到,接下来越写越细,越写越长。断断续续花了两年时间,直拖到 2013 年秋季,一共又写出六章,我才感到算是对建国十年间的梁思成有了比较完整的考察。我意识到,只有耐心地扎到繁复的史料细节中,将考察还原到逐年甚至逐月逐日,才能精确捕捉当时历史风云的急剧变幻,也才能逐一击破众多后人对于梁思成想当然的空论和以讹传讹的谬见,最终可望深刻理解当年梁思成的心路历程,以及中国建筑文化的演变与那个时代的关系。
多年来,对梁思成的读解流于空洞的缅怀和颂扬,而鲜有将他的思想、作品纳入特定历史语境中,贴近而又动态地分析。我期待自己三年来的工作,能将铁板一块的梁思成研究敲开一些孔洞,往里注入些历史反思的生命力。我也敬请读者指正我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