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城市群交通系统风险与应急管理
》
售價:NT$
949.0
《
华南主要观赏树木图鉴
》
售價:NT$
806.0
《
努斯:希腊罗马哲学研究(第8辑)--宇宙与自然:古希腊自然哲学诸面向
》
售價:NT$
398.0
《
沉疴:大明最后二十年的十三张面孔
》
售價:NT$
245.0
《
工程机械手册——钢筋及预应力机械
》
售價:NT$
1673.0
《
何以中国·何以大唐:唐帝国与突厥斗争史
》
售價:NT$
398.0
《
自学脉诊:图解《濒湖脉学》
》
售價:NT$
214.0
《
漫画非暴力沟通 好好说话写给孩子的社交话术让你的学习和生活会更加快乐正面管教的方式方法 教会父母如何正确教育叛逆期孩子 用引导性语言教育青少年男孩女孩 帮助孩子拥有健康心理的沟通方法
》
售價:NT$
254.0
編輯推薦:
曾繁旭的研究精彩地展现了媒体的能动角色及其对于公民行动的影响。《媒体作为调停人:公民行动与公共协商》这本书深入、透彻,融合了中英文的最新学术成果,对于当代中国最为重要的一个学术领域作出了非常具有原创性的贡献。曾教授所提出的互激模式——它强调了媒体与公民行动之间存在互惠珏利的关系——极大地提升了我们对于这个重要学术议题的理解。如果你们感兴趣于互联网与社会化媒体正如何深远地影响当代中国社会的公众行为与公共论辩,这是一本“必读书”。
內容簡介: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公众事件逐渐得到媒体关注。本书的核心关切是,如何使这些事件进入理性化的公共讨论,从而促进社会沟通。本书发现,媒体可以扮演甚为重要的角色,提升社会的弹性与稳定发展。本书对于媒体这一独特角色进行了系统研究,并运用内容统计、社会网络分析、参与式观察等多种实证研究方法,得出了有益的结论。
關於作者:
曾繁旭,博士,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哈佛燕京学社(2010年—2011年)、香港浸会大学以及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曾任中山人学传播与没计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井兼任《南厅人物周刊》资深编辑多年。研究兴趣包括政治传播、科学传播、风险沟通、新媒体与公众舆论等。出版专著《表达的力量:当中国公益组织遇上媒体》(上海二三联书店,2012年)。在Chinese Jourlnal of Communication、《新闻学研究》(台湾)、《传播与社会学刊》(香港)、《新闻与传播研究》、《陶际新闻界》、《现代传播》、《新闻汜者》、《开放时代》等境内外学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目錄 :
第一章 底层的行动vs底层的声音
一、从公民行动到公共协商
二、调停者角色:中国传媒与公共协商
三、媒体化的公民行动
四、本书分析框架:互激模式
五、案例、方法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变迁中的行动剧目:十年网络公民行动的数据分析
一、互联网与公民行动剧目
二、行动剧目研究
三、十年数据的搜集与整理
四、行动剧目的变迁趋势
五、行动主体的差异
六、议题领域的差异
七、线上和线下行动剧目的关联
八、剧目变迁的逻辑与边界
第三章 虚拟组织:互联网与中国公民行动新模式
一、中国的业主维权行动
二、互联网和抗争政治
三、个案选择与方法说明
四、虚拟组织的运作方式
五、运动企业家引导下的虚拟组织
六、虚拟组织何以能够避免风险
七、虚拟组织的潜力和限制
第四章 地方媒介体系:传统媒体如何支援公民行动
一、地方媒介体系与都市公民行动
二、地方媒介体系作为研究变量
三、个案选择:广州媒介体系
四、广州媒介体系如何推动都市公民行动
五、广州媒介体系如何塑造本地、全国与国际舆论场
六、重新理解地方媒介体系
第五章 网络意见领袖社区的影响力
一、新意见阶层?
二、网络意见领袖社区的形成
三、议题选择和方法说明
四、网络意见领袖社区与议题关注度
五、网络意见领袖社区的构成
六、网络意见领袖社区的内部联动及其特征
七、网络意见领袖社区的三大圈层
八、新群体的积极介入及其潜能
第六章 公民行动的升级:从邻避运动到政策倡导
一、行动诉求的转换
二、从四个案例看公民行动的诉求升级
三、媒体环境与互激效应
四、运动企业家的文化、框架及其诉求
五、“为了公共利益”的行动?
第七章 公民行动的激进化:社会化媒体与逾越界限的行动
一、激进化的趋势
二、逾越界限的行动如何产生
三、案例与方法
四、社会化媒体上的恐慌信息扩散
五、社会化媒体上的动员:怨恨感与崇高感
六、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压制与反弹
七、拐点的出现
第八章 公民行动的调停:框架整合与公共协商
一、传统媒体的框架实践
二、传统媒体的能动者角色
三、框架整合作为重要变量
四、框架整合的过程、机制与技巧
五、框架整合与公民行动的结果
第九章 公民行动的多重扩散:行动者网络与运动家族形成
一、中国社会运动:彼此绝缘vs.跨地扩散
二、社会运动领域的扩散研究
三、对两个运动家族的观察
四、多重扩散的形态:运动家族的基因同构
五、多重扩散的渠道:行动者网络
六、多重扩散的机制
七、中国语境下的多重扩散模式
第十章 中国媒体与公民行动的互激模式
一、互激模式与公民行动
二、互激模式与公共协商
三、互激模式与中国媒体
四、互激模式及其他理论对话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