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时期因各自不同的原因而发生与外部世界(异域)的频繁遭遇,进而相互影响并导致剧烈的文化转型。**个时期是南北朝,因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兴盛而导致对中亚、南亚、东南亚的“发现”,求道的僧人如法显等等远行印度求法,居外十四年,途径三十余国,归国后除带回经文外,还有记录个人经历的游记《佛国记》传世;而当时还被北方高门显贵视为化外蛮夷之地的长江之南,随着东晋被迫南渡后精英士大夫的重新“观看”,变成了陌生又新鲜的“风景”,王羲之等的“兰亭雅集”和谢灵运的山水诗应运而生。另一个时期是19世纪的晚清,西方的船坚炮利带来了中国近现代史上**次大规模的西学东渐,也让国人对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生出无穷的遐想和行动,进而开启了一个世纪轰轰烈烈的文化转型和社会巨变,这是我们更为熟悉的。
|
關於作者: |
田晓菲,1971年生,出生于哈尔滨,在天津长大。她13岁从天津13中学直接升入北京大学西语系读英美文学专业,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语系。1998年6月,田晓菲从哈佛毕业,并获得比较文学博士学位。现任哈佛大学教授。
|
目錄:
|
中文版前言
引言
第一部分
导言
第一章“观想”:东晋时代对世界的观看与想象
第二章异域之旅
第三章炼狱诗人
小结
间奏
第二部分
导言
第四章“观看”的修辞模式
第五章十九世纪的诗歌与经验
结语
引用书目
|
內容試閱:
|
在这样的思想史背景下,张翼(君祖,约344—361)和康僧渊(约300—350)之间的一组赠答诗可以为我们展示对待“心”与“境”的两种态度。张翼在东晋以书法闻名,是王羲之书法已知最早的“伪造者”,其仿作连王羲之自己都难辨真假。张翼写了一组诗赠给一位名叫竺法颓的僧人,在诗的序言里,张翼解释说因为竺法颓决定远还西山,故写诗送别并“因以嘲之”。第一首诗的开始赞美山水景色,诗的结尾却对竺法颓的选择表示怀疑:
外物岂大悲,独往非玄同。
不见舍利弗,受屈维摩公?
张翼和很多同时代人一样,混合使用佛经与玄学概念。他强调,超脱尘世并非“大悲”之举,也不符合“玄同”之教诲。“玄同”是老子《道德经》中的词语,“大悲”却是佛祖的特征,它与普通的同情心之区别在于,不仅对他人感到悲悯,更以实际行为解救他人脱离苦难。维摩虽非僧人而是居士,但他选择住在人间世,对大乘佛教的领悟远远胜于代表了小乘佛教自救精神的舍利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