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功能训练处方:肌骨损伤与疼痛的全周期管理
》
售價:NT$
653.0

《
软体机器人技术
》
售價:NT$
454.0

《
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
》
售價:NT$
347.0

《
奴隶船:海上奴隶贸易400年
》
售價:NT$
352.0

《
纸上博物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诞生(破译古老文明的密码,法国伽利玛原版引进,150+资料图片)
》
售價:NT$
398.0

《
米塞斯的经济学课:讲座与演讲精选集
》
售價:NT$
347.0

《
人工智能大模型导论 科大讯飞校企合编教材
》
售價:NT$
352.0

《
做财富的朋友:巴菲特慢慢变富的投资智慧
》
售價:NT$
383.0
|
編輯推薦: |
《延续与断裂:徽州乡村的超稳定结构与社会变迁》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
內容簡介: |
16-20世纪上半叶,徽州乡村社会曾长期保持社会稳定和繁荣,即使偶有战争、动乱,也都能迅速恢复社会稳定。探讨其原因所在,无疑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和现实意义。本书在综合作者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作者最新搜集和挖掘整理的方志、谱牒、笔记、契约、文书、碑刻、档案等史料,对近代徽州社会稳定的内在和外在原因进行了综合性考察,对徽州内部结构的稳定表征和发展机制做了视角独特的阐述和深入探讨,并通过对徽州几个村落的具体研究,揭示近代徽州乡村自治的规律和特点。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也是唐力行先生长达30余年的徽洲史研究的收山之作,代表了唐力行先生徽州史和区域史研究的最终成果。
|
關於作者: |
唐力行,著名社会史学者,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著有《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商人与文化的双重变奏——徽商与宗族社会的历史考察》《明清以来徽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徽州宗族社会》《苏州与徽州:16—20世纪两地互动与社会变迁差异的比较研究》等专著。主编有《江南区域史论著目录(1900—2000)》《江南社会历史评论》《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等。
|
目錄:
|
第一章 导言:学术概述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乡村自治的内在动力
第三章 乡村自治的常态
第四章 乡村自治的外在动力
第五章 内循环断裂后宗族记忆的重建
第六章 外循环断裂后乡村自治的艰难延续
第七章 内外循环断裂与乡村自治消亡
结语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大门外是一座横跨水圳的桥,就像一把钥匙,起到将村落与外界隔绝的作用。走过桥,进入水口便是碧水涟漪的大塘,以及若隐若现的桂枝书院、文昌阁。这是村落外部空间的重要标志,也是村落文化内涵的灵魂,从而为宅坦开辟了丰富的人口序列空间,把观者慢慢导向祠堂、民居,导入村民们的生存空间。南北两个水口形成宅坦村落相对封闭的环境,使一村之民具有共同的安全感。这种居住环境有利于文化的积淀、人文遗存的保留。徽州“千年之冢,不动一坏;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谱系,丝毫不紊”的格局,以及“东南邹鲁”、“文献之国”的蔚然气象,与徽州人的生存环境是相对应的。
二、村落的生存系统
宅坦在群山环抱中,其生存资源并不丰富。全村耕地1267亩,其中水田1179亩,旱地88亩,林山面积5523亩,人均耕地不足0.7亩。旧时作物—稻—沤或—稻—麦(油),旱地种玉米、高粱、蚕豆、豌豆等,亩产一般在200300斤之间。每年都要从旌德运进粮食以补不足。在并不充裕的物质条件下,村民们之所以能创造出辉煌的古村落文明,与宗族、文化、商业相关。宅坦村是在宗族组织、文化科举和商业的良性互动中创造出了古村落的文明。
先来看宗族。宅坦是胡氏宗族的聚居地。宗族聚居必须具有四个要素:族谱、祠堂、祖坟和族田。1006年宅坦始迁祖胡忠定居龙井,其后代曾八修族谱:宋嘉定四年(1211)十四世胡俊卿始纂宅坦族谱;元延祐元年(1314)十六世胡景和、至正十一年(1351)十八世胡复初分别续编;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二十四世胡文宪等17人会纂嘉靖版;万历年间25世胡桓、胡东溥编万历版;康熙五十九年(1720)的康熙版,编者失考;乾隆十九年(1754)三十一世胡挺龙井本派及外迁支派会修;同治十一年(1872)前门三十六世胡宝铎续修未果,民国九年(1920)其弟胡宣铎修民国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