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颧种植理论与临床
》
售價:NT$
2030.0
《
《胡适留学日记》汇校本(全四册)
》
售價:NT$
3468.0
《
特大型电网企业网络安全从业指南 Java代码审计与分析
》
售價:NT$
806.0
《
心灵哲学
》
售價:NT$
653.0
《
世界体系论与中国(修订本)(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
售價:NT$
653.0
《
丰田精益生产方式 图解版
》
售價:NT$
407.0
《
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第五版)
》
售價:NT$
908.0
《
儿童自驱型成长训练手册
》
售價:NT$
254.0
|
內容簡介: |
唐代是中华民族的关键转变期,*终为中国现代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唐代中国与亚洲内陆的关系密切,与当时的突厥、吐蕃、日本、朝鲜、东南亚、波斯、阿拉伯等地的各民族关系*其复杂,其处理方式凸显了中央政府高超的政治能力。
大唐盛世令人神往,民族认同在其中扮演了*其重要的作用,而宗藩体系就是其基本体现。这本由班茂燊*、耿协峰译的《唐代中国的族群认同》引述政治文献、宗教论述乃至文学作品,探究唐帝国与周边民族的认同变化,分析朝廷如何寻求吸纳其他民族,以确保其帝国影响力。作者指出,从儒家精英、佛教徒到蛮族将领,唐代各团体都力图打破模糊,界定自己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唐王朝寻求吸收各民族,以确保帝国的团结,同时力争确保民族性,其政治手段值得赞扬。本书总结了唐代如何实现对中华民族和中国的新界定,并*终为现代中国的形成奠定基础。
|
關於作者: |
作者:(美国)班茂燊(Marc S.Abramson) 译者:耿协峰
班茂燊(Marc S.Abramson),美国人,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系博士毕业,后供职于美国国务院。他曾于1987—1988年来华访学,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期间曾重走丝绸之路。本书是在其博士论文(2001年)基础上修改而成的。
耿协峰,法学(国际政治)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现供职于北京大学出版社,任社会科学编辑部主任、编审。兼任中国传媒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生导师、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丝绸之路文化产业专业委员会理事。研究领域主要是国际关系、东亚地区合作等,代表著作有《新地区主义与亚太地区结构变动》《新地区主义与东亚合作》,译作有《国际思想大师:20世纪主要理论家与世界危机》《权力流散:世界经济中的国家与非国家权威》等。
|
目錄:
|
导论/1
第一章中国人的族群性/21
第二章模糊的非汉族——偏见与划分/40
忠诚与信任/46
野蛮与无知/64
贪婪/66
第三章外来的宗教——佛教/76
佛教在中国以及反佛教论战/77
论战话语中的佛教外来性/80
傅奕:道家独立派/82
韩愈:儒学理论家/89
佛教的外来起源/92
佛教的外来教义与仪式/95
非汉族僧人:有权势且很危险/97
佛教地理学和宇宙起源论/100
第四章深目高鼻——少数族群的体貌/108
唐代的相术与人的举止/109
对非汉人的相貌塑造与描摩:面部特征和动物本能/111
体型与行为/115
解释非汉人的体貌:地域和“气”/121
相貌与遗传/125
第五章族群的地缘政治学/134
空间的内外结构/135
非汉人地域/140
边疆分析:区划、分层和“羁縻制”/146
合法地给外族定界:移居、定居和“公民权”/152
非汉人在帝国中的法律地位/155
奴隶制度和族群差异/160
国家批准的非汉人社群/165
国家意识形态:隔离与同化/168
第六章族群变迁的多样性/178
亲族和婚姻/179
文化/187
社会经济组织和内部活动/193
族群变迁的模式/197
迁徙和国界/200
国家和族群文化变迁/205
结论/210
“华心”和汉族自我意识的兴盛/211
族群性与中国历史叙事/221
附录A中国朝代名录/223
附录B隋唐皇帝名录/226
参考文献/228
索引/264
致谢/289
译后记/29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