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每年1次,世界上*聪明的网站Edge,让100位*伟大的头脑坐在同一张桌子旁,共同解答关乎人类命运的同1个大问题,为你开启一场智识的探险,一次思想的旅行!
l 带你认识当今世界**的科学家和思想家,了解这些精英 头脑一年一度的思维大爆炸;
l 洞悉*复杂、*聪明的头脑正在思考的大问题,从而开启 你的脑力激荡;
l 直达物理宇宙、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网络趋势、认知神经和 心理学等领域的*前沿,让你与世界*头脑保持同步运转!
l 财讯传媒集团首席战略官段永朝、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泳、驭势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吴甘沙、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周涛、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授苟利军、丁香园创始人李天天、财新传媒主编王烁、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刘兵、复旦大学经济学助理教授兰小欢、2016年雨果奖获得者郝景芳联袂推荐!
l 《全球概览》创始人斯图尔特布兰德、虚拟现实之父杰伦拉尼尔、《纽约时报》《卫报》《华尔街日报》《大西洋月刊》集体盛赞!
l 湛庐文化出品。
內容簡介:
l 世界因何美妙而优雅地运行?本书编者约翰布罗克曼召集了146位世界*的科学家和思想家来回答这个大问题,并把他们的答案和论述集结成书。
l 这本书将带你认识这些*伟大的头脑,看他们在思考什么样的问题,从而开启你的脑力激荡。他们都是各个领域的科学明星,包括世界*进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语言学家史蒂芬平克、生物地理学家贾雷德戴蒙德、互联网思想家凯文凯利、社会网络学家克莱舍基等。
l 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
晶体的优雅如何体现出普遍的数学法则?
是什么让摩尔定律成为可能?
鸟类是恐龙的直接后裔吗?
为什么我们感受不到地球在运动?
在这本书中,你会找到更多让世界美妙而优雅运行的奥秘!
關於作者:
约翰布罗克曼 编著
l 美国著名的文化推动者、出版人,第三种文化领军人。
l 世界上最聪明的网站(《卫报》赞誉)Edge的创始人。
l 他旗下汇集了一大批世界*的科学家和思想家,每年就同一话题进行跨学科讨论。
现实俱乐部
19811996年,现实俱乐部是一些知识分子间的非正式聚会,通常在中国餐馆、艺术家阁楼、投资银行、舞厅、博物馆、客厅,或在其他什么地方。俱乐部座右铭的灵感就源于拜尔斯,他曾经说过:要抵达世界知识的边界,就要寻找最复杂、最聪明的头脑,把他们关在同一个房间里,让他们互相讨论各自不解的问题。
1969年,我刚出版了第一本书,拜尔斯就找到了我。我们俩同在艺术领域,一起分享有关语言、词汇、智慧以及斯坦们(爱因斯坦、格特鲁德斯坦因、维特根斯坦和弗兰肯斯坦)的乐趣。1971年,我们的对话录《吉米与约翰尼》(Jimmie and Johnny)由拜尔斯创办的世界问题中心(The World Question Center)发表。
1997年,拜尔斯去世后,关于他的世界问题中心,我写了下面的文字:
那还是发生在1971年的事。事实上,新技术就等于新观念,在当下,电子邮件、互联网、移动设备和社交网络让拜尔斯的宏大设计得到了真正执行。虽然地点变成了线上,这些驱动热门观点的反复争论,却让现实俱乐部的精神得到了延续。
正如拜尔斯所说:要做成非凡的事情,你必须找到非凡的人物。每一个Edge年度问题的中心都是卓越的人物和伟大的头脑科学家、艺术家、哲学家、技术专家和企业家,他们都是当今各自领域的执牛耳者。我在1991年发表的《第三种文化的兴起》(The Emerging Third Culture)一文和1995年出版的《第三种文化:洞察世界的新途径》(The Third Culture: Beyond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一书中,都写到了第三种文化,而上述那些人,他们正是第三种文化的代表。
第三种文化
经验世界中的那些科学家和思想家,通过他们的工作和著作构筑起了第三种文化。在渲染我们生活的更深层意义以及重新定义我们是谁、我们是什么等方面,他们正在取代传统的知识分子。
第三种文化是一把巨大的伞,它可以把计算机专家、行动者、思想家和作家都聚于伞下。在围绕互联网和网络兴起的传播革命中,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Edge是网络中一个动态的文本,它展示着行动中的第三种文化,以这种方式连接了一大群人。Edge是一场对话。
这里有一套新的隐喻来描述我们自己、我们的心灵、整个宇宙以及我们知道的所有事物。这些拥有新观念的知识分子、科学家,还有那些著书立说的人,正是他们推动了我们的时代。
这些年来,Edge已经形成了一个选择合作者的简单标准。我们寻找的是这样一些人:他们能用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来扩展关于我们是谁、我们是什么的看法。其中,一些人是畅销书作家,或在大众文化方面名满天下,而大多数人不是。我们鼓励探索文化前沿,鼓励研究那些还没有被普遍揭示的真理。我们对聪明地思考颇有兴趣,但对标准化智慧意兴阑珊。在传播理论中,信息并非被定义为数据或输入,信息是产生差异的差异(a difference that makes a difference)。这才是我们期望中合作者要达到的水平。
Edge鼓励那些能够在艺术、文学和科学中撷取文化素材,并以各自独有的方式将这些素材融于一体的人。我们处在一个大规模生产的文化环境当中,很多人都把自己束缚在二手的观念、思想与意见之中,甚至一些公认的文化权威也是如此。Edge由一些与众不同的人组成,他们会创造属于自己的真实,不接受虚假的或盗用的真实。Edge的社区由实干家而不是那些谈论和分析实干家的人组成。
Edge与17世纪早期的无形学院(Invisible College)十分相似。无形学院是英国皇家学会的前身,其成员包括物理学家罗伯特玻意耳(Robert Boyle)、数学家约翰沃利斯(John Wallis)、博物学家罗伯特胡克(Robert Hooke)等。这个学会的主旨就是通过实验调查获得知识。另一个灵感来自伯明翰月光社(The Lunar Society of Birmingham),一个新工业时代文化领袖的非正式俱乐部,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和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都是其成员。总之,Edge提供的是一次智识上的探险。
用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的话来说:Edge心态开放、自由散漫,并且博识有趣。它是一份好奇之中不加修饰的乐趣,是这个或生动或单调的世界的集体表达,它是一场持续的、令人兴奋的讨论。
约翰布罗克曼
[精彩样章]
童言稚语: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 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Nicholas A.Christakis) 耶鲁大学社会学教授,合著有《大连接》 我所心仪的阐释与当我还是个小男孩时所寻找的那个问题有关,即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这几乎是每个蹒跚学步的小孩都会问到的问题,但也是从亚里士多德时代起,几乎每个最伟大的科学家,包括达芬奇、艾萨克牛顿、约翰尼斯开普勒、勒内笛卡尔、莱昂哈德欧拉,甚至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都曾问过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的阐释,我最心仪的一点是,它超越了问题本身的简单性;它是历经漫长世纪的努力,才得以出现的,并且有许多的科学分支都因它而得以发展。
与其他日常现象不同,譬如说日出和日落,天空的颜色没有引发太多的神话联想,即便是希腊人或中国人也是一样。对于天空的颜色这个问题很少有非科学的阐释。在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引起我们科学的注意之后,蔚蓝色的天空才被问题化。如果大气层有颜色,我们呼吸的空气怎么是无色的呢?
据我们所知,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提问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人。在《论颜色》(On Colors)这篇文章中,他的回答是:空气近在眼前时呈现透明,但深邃天空看起来是蓝色的,就如同水浅时看起来很清澈,但水深是看起来是黑色一样。这一观点到了13世纪,仍然得到了罗杰培根(Roger Bacon)的赞同。开普勒也重复了与之类似的阐释,他认为空气看起来无色,是因为空气稀薄的时候,色调相当微弱。但他们却没有一人,针对大气为什么是蓝色的,给出一个解释。
在16 世纪早期的《莱切斯特手稿》(Codex Leicester)中,达芬奇写道:我认为大气中所被看见的蓝色,不是其本身的颜色,而是加热的湿气经过蒸发,最终成为最微小、不易觉察的微粒,这些微粒被太阳光所吸引,因而相对于上面包围着它们的深沉与强烈的褐色,看起来更为明亮。唉,就连达芬奇也没给出一个确切的解释,为什么这些微粒呈现出蓝色。牛顿通过提出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问题,以及通过具有开创性的折射实验,证明了白光可以分解成其组成的各种颜色,对回答这个问题做出了一番贡献。
自牛顿以后,还有许多被遗忘和被记住的科学家纷纷加入到探索的行列中来。究竟是什么会使天空折射出更多的蓝色光线进入我们的眼帘呢?1760年,数学家莱昂哈德欧拉推测,光的波动论或许有助于解释天空为什么呈现蓝色。19世纪,有着各种各样的实验和观察,从冒险到山顶观测,到煞费苦心在瓶子里重塑蓝天,这些都被记录在彼得 佩西奇(Peter Pesic)的绝妙之书《瓶子里的天空》(Sky in a Bottle)里。在不同位置、不同高度和不同时间,在人们所完成的数不胜数的仔细观察中,有一个为实验精心打造的设备:天空蓝度测定仪。奥拉斯贝内迪克特德索绪尔(Horace-Bndict de Saussure)在1789年率先发明了第一个天空蓝度测定仪,在他的设计版本里,共有排成圆形的53个层次的蓝色调。德索绪尔的观点是,某种悬浮在空气中的事物一定与蓝色有关联。
事实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怀疑是空气中的某种事物改变了光,使其看上去呈现蓝色。最终,人们才意识到,是空气本身造成了这一结果。构成空气的气体分子,本质上就会使其本身显现为蓝色。如此一来,天空的蓝色和原子物理的现实发现有了联系。天空的颜色与原子理论息息相关,甚而与阿伏伽德罗常数有关。这一点,在19051910年期间,引起了爱因斯坦的注意。
因此,天空之所以呈现蓝色,是因为入射光与空气中的气体分子相互作用,从而使光谱中更多蓝色部分的光被散射,最终进入到在地球表面上生活的人类眼中。入射光的所有频率都是以这样的方式散射的,但高频(短波)蓝色光比低频率散射得更多,这种过程被称为瑞利散射(Rayleigh scattering),该解释于19世纪70年代被首次提出。约翰威廉斯特拉特(John William Strutt)瑞利勋爵,因发现氩而在1904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证明了,当光的波长与气体分子大小相等时,散射光的强度与其波长的4次方成反比。波长较短的蓝色和紫色光,比波长较长的光,会散射更多。所以看上去空气中所有分子都会发出蓝光,于是我们身边的蓝色无时无刻都随处可见。
然而,天空看上去应该是紫色的才对,因为紫色光的散射比蓝色光还要多。但天空看起来不是紫色,原因就在于这个难题的最后一道关卡:生物因素,即我们人类眼睛的设计方式:我们的肉眼对蓝光比对紫光更为敏感。
天空为什么呈现蓝色?对此的解释涉及了众多自然科学:可见光谱的颜色、光波的性质、阳光照射大气层的角度、散射的数学模式、氮和氧分子的大小,甚至是人类眼睛感知颜色的方式。童言稚语中的一个问题,蕴含了绝大部分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