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书稿为译著,由何恩之、魏正中著,王倩译。经过中国考古学熏陶的魏正中和经过佛教、艺术史学术传统训练的何恩之合作,对公元之初至650年左右的龟兹地区石窟寺院进行了研究,从而对龟兹地区佛教僧团生活和修行礼拜方式产生了新的认识。两位作者各自所学知识和擅长领域不同,但正是这份不同产生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从而在龟兹石窟和僧团生活、修行上得到了新见解。 译稿翻译水平较高。
|
內容簡介: |
本书将石窟及壁画视作当地僧团独特修行方式的再现,目标是复原龟兹境内数处石窟寺院中僧团的生活。前两章魏正中(Giuseppe Vignato)对龟兹古国八处主要石窟寺院遗址进行了复原研究,特别关注其布局和演变。他检讨了单座洞窟的相关问题,尤其重视曾受到较少关注的讲堂窟、大像窟和禅定窟。他探索了洞窟组合与组合类型以及组合构成区段的模式,认为每处石窟寺院是构筑龟兹国佛教有机体的一块基石。本书认为石窟整体,包括建筑、壁画及现已不存的塑像,是僧侣们精神生活的创造,是他们特定修行实践的有形展示。何恩之(Angela F. Howard)在第三、四章主要探寻串联龟兹中心柱窟内所有装饰的统一线索,她的研究重点在于特殊图像。
本书对龟兹佛教特质的解读不仅依靠可以获取的考古资料,而且包括遗址中发现的文书残卷。第四章何恩之将这些残卷与特定的部派思想联系起来,以阐明龟兹国流行的佛教部派。除采用龟兹地区出土的残卷外,作者还主要参考了梵文文献,必要时也引用了汉译梵文原典。
本书对龟兹佛教的研究几乎全部基于当地资料洞窟、壁画、文书。然而也不忽略周邻佛教地区的可能影响,以印度为主,中原次之,我们尝试从龟兹作为接受者和转化者的角度来解读,进而指明龟兹佛教及其艺术在中亚的发展自成体系。
|
關於作者: |
魏正中(Vignato Giuseppe),意大利籍,美国芝加哥天主教神学联盟宗教学学士、硕士,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历史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新疆佛教、地中海、罗马帝国、丝绸之路等领域的考古研究,发表有专著《区段与组合龟兹石窟寺院遗址的考古学探索》(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主编译著《梵天佛地》(图齐著,全八册)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