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1)韩炳哲被誉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在学院化的哲学研究之外,他回归哲学的人文传统和批判传统,独辟哲学写作新境界,在数字媒体时代照察现实社会和人类心灵。
(2)兼具韩国人的浪漫气质和德国哲学传统的理性批判精神。韩炳哲对当代社会的洞察深刻,剖判犀利,而其内在的精神诉求却是宁静沉思的、美学意义的生命存在。
(3)哲学小品式的文字风格,长于思辨,而又胜在言传。韩炳哲的作品简洁、轻快、明晰,可读性强,诸位中译者的认真细致和精敏才思也为中文版增色颇多。
(4)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为其《爱欲之死》作序。韩炳哲在欧美已产生较大影响,作品被译成近20种文字,包括巴迪欧在内的诸多学者对韩炳哲做出了回应和评赞。
(5)在国内学界迅速觅得知音。来自哲学界、艺术界、文学界、传播学界、IT界的诸位大咖分别对韩炳哲及其作品做出了积极回应和高度评价。
(6)韩炳哲作品系列图书共9种,包括了作者主要和有代表性的作品,体现了作者对数字媒体时代社会状况、个体心灵的全面关注和思索。将于2019年7月份出齐。
(7)数字媒体时代的群体狂欢和孤独个体之镜像!
当代社会数字媒体繁荣发展,人们的交流和感情模式都发生
|
內容簡介: |
数字化信息交流和网络社交平台占领了我们的生活。
被数字化了的生命实际上导致了社群、公共空间的坍塌,也慢慢侵蚀了政治行动的可能,妨害了有意义的政治议程。
数字化交流激发了瞬间的冲动性反应,发送和接收这种信息的民众,变成了一个(个)数字化的(蜂)群。这不是大众,而不过是一些被相互隔离的个体;不足以称为我们,不能形成解决问题的主导性力量,不能筹谋未来,因为他们深陷当下。
数字群是一个破碎的整体。
当信息胜过思想,一切按照脸书、股市和情报机构的法则运行,民主将受到威胁,自由将受到损害。
---------------
韩炳哲作品系列(见识城邦出品)
《精神政治学》数字化信息交流和网络社交平台占领了我们的生活。
被数字化了的生命实际上导致了社群、公共空间的坍塌,也慢慢侵蚀了政治行动的可能,妨害了有意义的政治议程。
数字化交流激发了瞬间的冲动性反应,发送和接收这种信息的民众,变成了一个(个)数字化的(蜂)群。这不是大众,而不过是一些被相互隔离的个体;不足以称为我们,不能形成解决问题的主导性力量,不能筹谋未来,因为他们深陷当下。
数字群是一个破碎的整体。
当信息胜过思想,一切按照脸书、股市和情报机构的法则运行,民主将受到威胁,自由将受到损害。
---------------
韩炳哲作品系列(见识城邦出品)
《精神政治学》
Psychopolitik
《爱欲之死》
Agonie des Eros
《在群中》
Im Schwarm
《他者的消失》
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
《疲怠社会》
Mdigkeitsgesellschaft
《娱乐何为》
Gute Unterhaltung
《暴力拓扑学》
Topologie der Gewalt
《透明社会》
Transparenzgesellschaft
《美的救赎》
Die Errettung des Schnen
|
關於作者: |
韩炳哲(Byung-Chul Han),1959年生于韩国首尔,80年代在韩国学习冶金学,之后远渡重洋,到德国学习哲学和德国文学,以及天主教神学。他先后在弗莱堡和慕尼黑学习,并于1994年在弗莱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写的是海德格尔。之后,他去了瑞士的巴塞尔大学任教,在2010年,他曾短暂地在卡尔斯鲁厄建筑与艺术大学待过,2012年才正式任教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他现在的主要兴趣是18-20世纪的伦理学、社会哲学、现象学、文化哲学、美学、宗教学、媒体理论,等等。他在柏林艺术大学有一个自己的研究工作室。韩炳哲在欧洲已是越来越广为人知的一位哲学家,德国新生代思想家之一。简明的文风,犀利的思想,韩炳哲关于当代社会的分析批判是重要而富有启发性的。
|
目錄:
|
前 言 1
毫无敬意 3
愤怒社会 11
在群中 15
去媒体化 25
聪明的汉斯 33
遁入图片 41
从经手到动指 47
从农夫到猎人 55
从主体到项目 65
大地的诺莫斯 73
数字幽灵 79
信息倦怠 85
代理危机 89
从公民到消费者 95
生活全记录 101
精神政治 107
注 释 113
|
內容試閱:
|
前 言
鉴于电子媒体的崛起,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在1964年指出:电子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在其与古腾堡技术的碰撞中,我们变得麻木,又聋又瞎又哑。
如今数字媒体的情况也大抵如此。我们被这种新媒体重新编程,却还没有完全理解这一激进的范式转换。我们对数字媒体趋之若鹜;它却在我们的主观判断之外,极大地改变着我们的行为、我们的感知、我们的情感、我们的思维、我们的共同生活。如今,我们痴迷于数字媒体,却不能对痴迷的结果做出全面的判断。这种盲目,以及与之相伴的麻木即构成了当下的危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