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1.艺术,有什么用?艺术,是治愈心灵的工具!全球畅销书作家,英伦才子,当代思想家、哲学家、制作人,人生学校的创始人阿兰德波顿,颠覆以往的艺术解说方式,重新诠释艺术的功能!
2.妙笔生花、才华横溢、机智生动,激活一次全新的阅读体验,开始一段不同以往的艺术之旅。
3. 没有学院派的苦涩教诲,没有高深莫测的玄谈,德波顿为我们娓娓道来艺术如何在我们的人生中发挥作用,解决我们面对的各种难题。
4.全新修订版,中央美院专家团队审校译文,一一校对名词与术语,译文更严谨、更权威。
5.全彩四色印刷,口袋本,轻便,易于随身携带,让艺术真正地走入生活。
|
內容簡介: |
人们常常说道,艺术非常重要,却很少有人告诉我们它之所以重要的确切原因。现在,流行文化领域的两位权威人士阿兰德波顿与约翰阿姆斯特朗将解答这一困扰我们的私密但平凡的难题。
我的工作为什么没有给我带来更多的满足感?
别人的生活为什么看上去更加光鲜亮丽?
我应该如何改善与恋人之间的关系?
政治为什么总令人沮丧?
阿兰德波顿选择150件经典绘画、建筑与设计作品,在爱情自然金钱政治四大主题之间恣意穿插,深邃、机智、生动,他以一种全新的角度阐述艺术的功能:艺术可以是一种疗愈方式,为人生的诸多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从而安然地面对人类最终的命运。
|
關於作者: |
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知名畅销书作家、哲学家、制作人。1969年出生于瑞士,现居伦敦,毕业于剑桥大学历史系,获伦敦大学哲学硕士。23岁,发表处女作《爱情笔记》大放异彩,常销200万册。1997年,出版散文作品《拥抱逝水年华》,稳居常销书作家的地位。另著有《哲学的慰藉》(2000年)、《旅行的艺术》(2002年)、《身份的焦虑》(2004年)、《无聊的魅力》(2005年)、《幸福的建筑》(2007年)、《工作颂歌》(2009年)、《机场里的小旅行》(2009年)、《写给无神论者》(2012年)、《新闻的骚动》(2015年)等,受到全球三十多个国家读者的喜爱,他的作品已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
2008年,德波顿创建人生学校,以书籍、研讨会、讲座等方式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建言献策,后在伦敦、墨尔本与里约热内卢等地设立分处。2009年,他成立人居建筑,旨在让高品质的建筑走进大众。2009年,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任命德波顿为荣誉院士。2011年,他当选为英国皇家文学学会院士。
约翰阿姆斯特朗,1966年生于英国,他是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哲学家、艺术理论家。著有《我想跟自己谈谈金钱哲学》《爱的22种底色》以及《寻找文明》等。
|
內容試閱:
|
艺术有什么用处?现代世界认为艺术非常重要, 它是一种与人生意义极为接近的东西。这种极度推崇的观点可见于新美术馆的设立、政府对于艺术品的制作与展示所投注的大量资源、艺术品保管者推广那些作品的热切态度(尤其是增加儿童与弱势族群接触艺术品的机会)、艺术学术理论的崇高地位, 以及艺术商业市场中的高价买卖。尽管如此, 我们与艺术的邂逅却不一定都那么顺利。我们可能在参观过备受尊崇的美术馆和展览之后, 觉得无甚感动, 甚至心中充满困惑, 仿佛少了些什么,纳闷着自己原本期待的那种足以改变人生的体验为什么没有出现。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很容易会责怪自己, 认定问题一定出在自己的学识或感受能力不足。本书认为问题主要不是出在个人身上, 而是在于艺术界教导、贩卖与呈现艺术品的方式。自从20世纪以来, 由于艺术体制一直不愿回答艺术有什么用处, 以致削弱了我们与艺术的关系。说来实在不公平, 想要了解艺术有何用处的问题, 竟然被人贴上了缺乏耐心、不具正当性, 甚至有点不礼貌的标签。为艺术而艺术这句话尤其排斥了艺术可能具有任何特定用途的想法, 因此导致艺术的崇高地位充满了神秘性, 同时也脆弱不已。尽管欣赏艺术备受尊崇, 其重要性却经常只存在于我们的假设当中, 而没有得到解释。至于其价值, 则是被视为众人皆知的常识。这点实在令人遗憾, 不但对观众是如此, 对于艺术品的保管者而言也是一样。如果说艺术其实具有一种目的, 不但能够清楚界定, 也能以简单明了的字眼予以讨论呢?艺术可以是一件工具, 而我们必须更把注意力集中在艺术是什么样的工具, 以及这件工具能够为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