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奴隶船:海上奴隶贸易400年
》
售價:NT$
352.0

《
纸上博物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诞生(破译古老文明的密码,法国伽利玛原版引进,150+资料图片)
》
售價:NT$
398.0

《
米塞斯的经济学课:讲座与演讲精选集
》
售價:NT$
347.0

《
人工智能大模型导论 科大讯飞校企合编教材
》
售價:NT$
352.0

《
做财富的朋友:巴菲特慢慢变富的投资智慧
》
售價:NT$
383.0

《
一群数学家分蛋糕:提升逻辑力的100道谜题
》
售價:NT$
281.0

《
无解的困局:大明最后的60年
》
售價:NT$
306.0

《
女校(人气作家孩子帮·鹅随“北番高中”系列代表作!)
》
售價:NT$
281.0
|
編輯推薦: |
九大领域解读中国话的起源与传播
重新发现中国人的文化史
◎粮食作物称谓的传播
为什么东非马达加斯加岛和印尼群岛上米的发音都非常相似?
为什么中国普遍北方吃粳米,南方吃籼米?
为什么中国台湾的阿美人会把小米供奉为神灵?
◎家畜动物称谓的兴衰
为什么历史上猪的曾用字彘豕豝都消失了?
为什么楚国虎的发音於菟和东南亚地区的发音非常相似?
汉语的马是草原上的印欧人传入中国的吗?
◎金属加工冶炼的历史
为什么青铜器上的铭文会被称作金文?
越南为什么会用铜作为他们的基本货币单位?
铁是一个来自西方的词汇吗?
◎血缘亲属称呼的异同
爹娘是比爸妈更老土的词吗?
哥什么时候取代了兄?
妈(ma)是全世界的语言中对母亲的通称吗?
|
內容簡介: |
本书从语言学的角度切入,分别深入探讨了中国的饮食、数字、动物、称谓、地名等方面的文化。一方面,作者从纵向的时间维度,分析语言的发展、演变;另一方面,又从横向的空间维度,探讨不同语言之间的传播、交流。作者借由语言,探索中国人的历史与文化记忆,为我们描绘出一条清晰的、不同民族间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交流轨迹。
|
關於作者: |
毕业于墨尔本大学。语言学达人,了解英语、法语、土耳其语、老挝语等语言,熟知常州话、上海话、西安话、广州话、海口话等多种汉语方言。在各类媒体上发表过与历史、文化、民族尤其是语言相关的文章近百篇,著有《东言西语》一书。
|
目錄:
|
最初的华夏农民
十二生肖与中国数字
中国人的伴侣动物
老虎与野马
中国的大熔炉
中国人的七大姑和八大姨
中国人用过的衔头
文艺和不文艺的中国地名
甜蜜茶点
前言语言中的历史
史家陈寅恪有一句被广为称引的名言: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在此之前,主持绘制法国方言地图集的瑞士语言学家吉耶隆(Jules Gilliron)也说过:每一个词都有它自己的历史。或许这是陈先生在德国留学期间有所耳闻,又或许是英雄所见略同,但其间也可见不同侧重:中国在传统上在意的是文字学意义上的字,西方着眼的却是语言学上的词;历史学者想由此演绎出文化史,而语言学家留心的则是每一个词自身的词形、内涵的演变。
这样的分异,在跨界交流的时代,也已模糊了。很多概念史的著作乍看是梳理词汇语词含义的演变,其实是着意于挖掘背后隐藏的社会文化变迁。另一种进路则是历史语言学的思路:通过对不同语言的比对,找出文化交流的隐蔽线索,带给我们对历史的全新认识尤其是对那些无文字社会或文献所缺失难解的历史,语言可以是另一种考古工具,有时甚至是唯一的工具。
高中时我第一次读到周振鹤、游汝杰合著的《方言与中国文化》,顿感大开眼界:我们的语言中竟然隐藏着这么多历史线索!后来读到李锦芳著的《侗台语言与文化》、郑张尚芳著的《胭脂与焉支》,更进一步看到语言学方法对了解历史不仅大有可为,甚至不可或缺。现在,郑子宁的这本《中国话》再次让我涌起同样的感受。语言中的历史
史家陈寅恪有一句被广为称引的名言: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在此之前,主持绘制法国方言地图集的瑞士语言学家吉耶隆(Jules Gilliron)也说过:每一个词都有它自己的历史。或许这是陈先生在德国留学期间有所耳闻,又或许是英雄所见略同,但其间也可见不同侧重:中国在传统上在意的是文字学意义上的字,西方着眼的却是语言学上的词;历史学者想由此演绎出文化史,而语言学家留心的则是每一个词自身的词形、内涵的演变。
这样的分异,在跨界交流的时代,也已模糊了。很多概念史的著作乍看是梳理词汇语词含义的演变,其实是着意于挖掘背后隐藏的社会文化变迁。另一种进路则是历史语言学的思路:通过对不同语言的比对,找出文化交流的隐蔽线索,带给我们对历史的全新认识尤其是对那些无文字社会或文献所缺失难解的历史,语言可以是另一种考古工具,有时甚至是唯一的工具。
高中时我第一次读到周振鹤、游汝杰合著的《方言与中国文化》,顿感大开眼界:我们的语言中竟然隐藏着这么多历史线索!后来读到李锦芳著的《侗台语言与文化》、郑张尚芳著的《胭脂与焉支》,更进一步看到语言学方法对了解历史不仅大有可为,甚至不可或缺。现在,郑子宁的这本《中国话》再次让我涌起同样的感受。
当然,确切地说,语言学并不只是加深历史认识的工具,像《汉语的祖先》所着眼的毕竟是语言学本身的问题:比较论证语言之间同源性或亲缘度;但就本书而言,倒不如说是以语言学作为方法的文化史研究,是只有借助语言学才能讲述的故事。
本书对此已有非常精彩的论证,深入浅出又饶有意味,但这并不只是趣味历史而已。与格里姆定律(凡规则皆有例外)不同的是,在此不时可见的是新语法学派的定律:凡例外皆有规律。因为语言中异于规律的现象不仅可以提醒我们对结构重新认识,也可以补齐文化交流中缺失的一环,有时是被遗忘的历史。
对中国人来说,这样的书实在是太少了。有时我想,印欧历史语言研究那么发达,原因之一恐怕也是因为史料匮乏,所以语言成为重要线索,中国则正因为文献丰富、文字发达,结果反过来阻碍了这一领域本应有的发展。
不过,语言中隐藏的文化交流,不只是那些可比的语词里有线索,还可以问:为什么有些语言现象在汉语中缺失或丢失了?汉语缺乏敬语(您是输入的)、某些概念也是原本所无(如魔字是中古新造)。大体而言,汉语似有几种不同对策:采纳(引入外来词)、驯化(用旧名词称呼新事物),以及忽视。作为一种外来词很少的语言,汉语在交流中不仅有选择,而且既有兼容也有排异,最终才形成这样一个稳定系统。
在对外交流中,这样的异变同样有待解释:造纸术是中国人发明的,但现在西语中的纸大多源自埃及的纸莎草一词;面条也是由中国外传的,但英语noodle、法语nouille都是很晚近才借自德语Nudel,语源不明。为什么它们不像茶馒头这样成为被广泛借用的语词,是在哪一环缺失了,这或许更考验我们对文化交流现象的理解,也更难回答。它不必有答案,但我们需要有疑问。
维舟
2020年5月19日
|
內容試閱:
|
语言中的历史
史家陈寅恪有一句被广为称引的名言: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在此之前,主持绘制法国方言地图集的瑞士语言学家吉耶隆(Jules Gilliron)也说过:每一个词都有它自己的历史。或许这是陈先生在德国留学期间有所耳闻,又或许是英雄所见略同,但其间也可见不同侧重:中国在传统上在意的是文字学意义上的字,西方着眼的却是语言学上的词;历史学者想由此演绎出文化史,而语言学家留心的则是每一个词自身的词形、内涵的演变。
这样的分异,在跨界交流的时代,也已模糊了。很多概念史的著作乍看是梳理词汇语词含义的演变,其实是着意于挖掘背后隐藏的社会文化变迁。另一种进路则是历史语言学的思路:通过对不同语言的比对,找出文化交流的隐蔽线索,带给我们对历史的全新认识尤其是对那些无文字社会或文献所缺失难解的历史,语言可以是另一种考古工具,有时甚至是唯一的工具。
高中时我第一次读到周振鹤、游汝杰合著的《方言与中国文化》,顿感大开眼界:我们的语言中竟然隐藏着这么多历史线索!后来读到李锦芳著的《侗台语言与文化》、郑张尚芳著的《胭脂与焉支》,更进一步看到语言学方法对了解历史不仅大有可为,甚至不可或缺。现在,郑子宁的这本《中国话》再次让我涌起同样的感受。
当然,确切地说,语言学并不只是加深历史认识的工具,像《汉语的祖先》所着眼的毕竟是语言学本身的问题:比较论证语言之间同源性或亲缘度;但就本书而言,倒不如说是以语言学作为方法的文化史研究,是只有借助语言学才能讲述的故事。
本书对此已有非常精彩的论证,深入浅出又饶有意味,但这并不只是趣味历史而已。与格里姆定律(凡规则皆有例外)不同的是,在此不时可见的是新语法学派的定律:凡例外皆有规律。因为语言中异于规律的现象不仅可以提醒我们对结构重新认识,也可以补齐文化交流中缺失的一环,有时是被遗忘的历史。
对中国人来说,这样的书实在是太少了。有时我想,印欧历史语言研究那么发达,原因之一恐怕也是因为史料匮乏,所以语言成为重要线索,中国则正因为文献丰富、文字发达,结果反过来阻碍了这一领域本应有的发展。
不过,语言中隐藏的文化交流,不只是那些可比的语词里有线索,还可以问:为什么有些语言现象在汉语中缺失或丢失了?汉语缺乏敬语(您是输入的)、某些概念也是原本所无(如魔字是中古新造)。大体而言,汉语似有几种不同对策:采纳(引入外来词)、驯化(用旧名词称呼新事物),以及忽视。作为一种外来词很少的语言,汉语在交流中不仅有选择,而且既有兼容也有排异,最终才形成这样一个稳定系统。
在对外交流中,这样的异变同样有待解释:造纸术是中国人发明的,但现在西语中的纸大多源自埃及的纸莎草一词;面条也是由中国外传的,但英语noodle、法语nouille都是很晚近才借自德语Nudel,语源不明。为什么它们不像茶馒头这样成为被广泛借用的语词,是在哪一环缺失了,这或许更考验我们对文化交流现象的理解,也更难回答。它不必有答案,但我们需要有疑问。
维舟
2020年5月19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