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丝绸艺术大系·中国丝绸博物馆卷(明清)
》
售價:NT$
4998.0

《
为学习而设计:以任务驱动语文单元整体教学
》
售價:NT$
347.0

《
近三十年新中国史研究前沿问题
》
售價:NT$
500.0

《
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
》
售價:NT$
449.0

《
纯粹·破壁与神游
》
售價:NT$
418.0

《
春秋大义:中国传统语境下的皇权与学术新版(小学《论语》,大学《春秋》代表中国精神的政治哲学至高圣典。得到近80万总订阅主理人熊逸代表作)
》
售價:NT$
449.0

《
女人们的谈话(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最佳改编剧本奖 原著!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简直是《使女的故事》现实版!”)
》
售價:NT$
286.0

《
忧郁的秩序:亚洲移民与边境管控的全球化(共域世界史)
》
售價:NT$
653.0
|
內容簡介: |
本书在梳理乐观偏差概念的发展历程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从外显和内隐两个层面分别考察了中国大学生群体的乐观偏差状况,并进一步探讨了人格因素、事件特征、组织认同、测量方法及情境因素等对乐观偏差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乐观偏差的确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并受各种因素影响。乐观偏差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利用乐观偏差的积极作用让人们更多获益,如何避免乐观偏差的消极影响,是值得继续深入研究的一个方向。
|
關於作者: |
陈瑞君,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博士后,西南大学应用心理学博士研究生,现任郑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认知。
|
目錄:
|
章乐观偏差研究综述
节乐观概述
第二节乐观偏差概念的提出及发展
第三节乐观偏差的结构及测量
第四节乐观偏差产生的心理机制
第五节乐观偏差的影响因素
第六节乐观偏差的神经机制
第七节乐观偏差的功能
第二章研究构想
节以往研究的不足及启示
第二节研究目的及构想
第三章乐观偏差的外显测量研究
节大学生乐观偏差的总体状况
第二节讨论和小结
第四章乐观偏差的内隐测量研究
节内隐社会认知研究
第二节乐观偏差的内隐测量:来自IAT的证据
第三节乐观偏差的内隐测量:来自GNAT的证据
第五章人格因素对乐观偏差的影响
节人格概述
第二节气质性乐观对乐观偏差的影响
第三节自我效能感对乐观偏差的影响
第六章事件特征对乐观偏差的影响
节事件可控性对乐观偏差的影响
第二节事件严重性对乐观偏差的影响
第七章组织认同及测量方法对乐观偏差的影响
节社会认同及组织认同
第二节组织认同及测量方法对乐观偏差的影响
第八章情绪对乐观偏差的影响
节情绪
第二节情绪启动
第三节情绪与乐观偏差
第四节得失情境中情绪对乐观偏差的影响
第五节回忆生活事件的情绪启动范式对乐观偏差的影响
第九章乐观偏差:不切实际的乐观
节乐观偏差的普遍性
第二节乐观偏差的内隐效应
第三节乐观偏差的影响因素
第十章对策建议
节健康行为管理
第二节组织目标管理
第三节认识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序言
长期以来,乐观主义先后在哲学、文化学、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受到关注。心理学界对乐观主义的反应相对慢一些,一方面是因为心理学过去长期将重心放在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等消极方面;另一方面是受研究方法的局限,过往的方法难以对乐观主义进行实证研究。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诞生,加之人们对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拓展和重新认识,乐观主义受到越来越多心理学家的重视。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积极心理学从不同角度对乐观主义进行了探讨。例如,在主观层面,有学者已经研究了关于个体积极的主观体验,研究了人们对未来希望的憧憬,研究了乐观主义的心理建构。
早期的研究结果已经表明,乐观主义是一种让个体高度获益的心理特质,与人们的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自尊及生理健康等都有关系。研究者普遍认为,乐观主义是一个与个体未来定向关系密切的概念,是一种对未来事件持积极正向预测的倾向。乐观主义反映的是个体对人和事的积极态度,这种态度可以泛化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能够对个体的认知和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过往的研究表明,人们普遍倾向于积极地看待将来,即多数人相信“好事情更垂青自己,而坏事情更眷顾他人”。然而,如果根据统计学的概率论推断,多数人经历积极事件的可能性不应该高于平均水平;相反,遭遇消极事件的可能性也不应该低于平均水平。实际情况到底是怎样的?乐观主义是如何产生的?受哪些因素影响?应当如何研究?为回答类似问题,本书找到了一个特殊视角——乐观偏差。
本书是陈瑞君教授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后出站报告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
本书的特色和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
,以国外学者对乐观偏差的研究为参照,考察了中国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群体的乐观偏差状况,探讨了产生乐观偏差的心理机制,为国内刚刚开始的乐观偏差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第二,采用内隐研究范式,考察发现,乐观偏差具有无意识、自动化的内隐特点。从内隐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