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孟浩然(英语世界中的*一本孟浩然传记)
》
售價:NT$
332.0

《
改革年代:美国的工业霸主之路
》
售價:NT$
347.0

《
你愿意,人生就会值得(蔡康永2025新作)
》
售價:NT$
305.0

《
向坐着的人指控爱情
》
售價:NT$
199.0

《
苏格拉底哲学快车:14位哲学家精选一日生活思辨课程
》
售價:NT$
306.0

《
放手的练习
》
售價:NT$
296.0

《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毛姆读书随笔
》
售價:NT$
230.0

《
好望角系列·东线之战:1915年穿越巴尔干之旅
》
售價:NT$
398.0
|
編輯推薦: |
本书用更亲和的语言,尽量展示那些被应试数学忽略的数学的本来面貌。请喜欢数学的朋友想一想:你喜欢数学什么?是有用还是好玩,或者还有些什么更深层的东西?此前不喜欢数学的读者也来看一看:你是不是只是被什么不重要的细节绊住了脚步?换一种模式会不会海阔天空?对数学懵懵懂懂的读者可不可能找到豁然开朗的契机?让我们手拉手,一起畅游数学的世界和世界的数学!
|
內容簡介: |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漫谈数学。关于什么是数学,有不少看法,这里作者通过恩格斯的定义、数学的历史、名人轶事和作者的理解跟读者聊聊这个话题。第二部分介绍了数学的发展。第三部分是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谈谈作者认为的数学和读者的关系。第四部分比较务实,谈谈学习数学的方法,展望数学的前景。
|
關於作者: |
梁进,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理学博士,在国外游学多年。编写的《名画中的数学密码》和《大自然是个数学老师》分别入列2018年4月和2020年5月的中国好书榜单,《诗话数学》获得2021年上海市优秀科普作品;策划并主演的《数学之城》获得了2017年国家科普影片最高奖项“科蕾杯”一等奖。
|
目錄:
|
漫谈数学/ 1
数学的定义/ 2
数学的分类/ 2
理论数学/ 3
应用数学/ 4
数学是一种思维方式/ 5
数学是一种美的形式/ 10
数学的逻辑美/ 11
数学的形式美/ 13
数学的抽象美/ 15
数学的自然美/ 16
数学的艺术美/ 16
数学是一种语言/ 19
数学是国际通用的语言/ 19
数学是人与自然对话的语言/ 20
数学是揭示万事万物内在规律的语言/ 20
数学是一个强大的工具/ 21
数学是怎么发展的? / 27
数学的起源/ 28
数学的简史/ 31
数学的发展/ 33
从具体到抽象,从低维到高维/ 33
从有理数到无理数,从实数到复数/ 34
从平面几何到非欧几何/ 36
从静态到动态,从渐变到突变/ 39
从确定到随机,从有秩到混沌/ 41
数学史上的三次危机/ 43
无理数的发现---- 第一次数学危机/ 43
“幽灵\无穷小一第二次数学危机/ 44
悖论的产生——第三次数学危机/ 47
著名的数学家/ 49
阿基米德/ 49
牛顿/ 50
欧拉/ 52
高斯/ 55
怎样认识数学? / 58
了解数学的特点(抽象)/ 59
小学数学/ 59
中学数学/ 59
大学数学/ 62
亲和通用数学的方式(公式)/ 63
理解数学专业的内涵/ 66
理论数学/ 68
应用数学/ 73
不惧数学的难繁/ 78
欣赏数学的世界和世界的数学/ 80
独立性和依附性/ 80
严格性和通适性/ 81
纯洁性和繁复性/ 81
超前性和滞后性/ 82
抽象性和自然性/ 82
古老性和青春性/ 83
简约性和困难性/ 83
自演性和应用性/ 83
坚硬性和柔软性/ 84
思辨性和工具性/ 84
如何学习数学? / 85
循序渐进地学习数学课程/ 86
重视数学技巧,更重视数学思想/ 87
用数学武装自己/ 90
研究数学与应用数学/ 93
大学数学基础课程简介/ 114
数学专业/ 114
理工科专业/ 118
文科专业/ 119
附录/ 121
数学大事年表/ 121
数学的分类/ 137
几个重要的数学奖项/ 142
参考文献 / 146
“走进大学”丛书书目/ 149
|
內容試閱:
|
市面上铺天盖地的数学教辅书大多以高考数学为主要目标,那些书只强调了应试数学技巧的一面,很有可能掩盖了数学思想的精髓、数学艺术的美丽以及数学应用的效用。这样的书尽管对高考很有帮助,但很多读者很可能“用完即扔”。还有些书强调了数学的有趣,这尤其对数学爱好者很有吸引力,但也有一个“副作用”,让很多人以为数学只是一小部分人的“宠物”。然而一个严峻的事实是,数学将直接影响到科学素养。换句话说,大众数学水平的高低将决定全民科技水平的高低。这句话虽然听起来有点危言耸听,但却是不争的事实。数学不应该只被看成高考的敲门砖、爱好者的游戏、一部分人的饭碗、大众的“恐龙”,而是一种现代人的基础素养。对数学的重视应该提高一个层次,数学的普及是扫除现代文盲即科盲的前提,也是每个公民要努力去做的事。因而这本书的读者就应该更广阔一些,撇开应试等目的,带一点“诗和远方”的情怀,任何教育背景的读者都可以一起讨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