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近世通儒——纪念沈曾植逝世1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售價:NT$
857.0

《
光速声波物理学. 1、2、3
》
售價:NT$
2295.0

《
天下之极:世界枢纽观念的古今之变
》
售價:NT$
449.0

《
认识现代社会之真相:杨照讲马克斯·韦伯
》
售價:NT$
439.0

《
“义与制不相遗”:蒙文通与近代学界
》
售價:NT$
500.0

《
从黑船来航到开罗会议:近代日本外交历程
》
售價:NT$
653.0

《
论美国(附赠解读手册)
》
售價:NT$
653.0

《
无人机飞行原理与气象环境(第2版)
》
售價:NT$
148.0
|
內容簡介: |
安全、稳定、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供应链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筑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重要基础。本书重点分析了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趋势,现阶段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特点和面临的挑战;研究了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的战略重点,分类分业施策防范化解产业链外迁风险,推进产业链“强、补、畅、护”的主要思路。书中还以纺织服装、钢铁、新型显示和高端医学影像装备等重点产业为例,提出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方向和举措。本书对新发展格局下加快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關於作者: |
马建堂,经济学博士,研究员。现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曾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调节部部长,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综合司司长、副秘书长,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秘书长,青海省委常委、副省长,国家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国家行政学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院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委员。著有《周期波动与结构变动》《结构与行为——中国产业组织研究》《中国产业结构研究》《世纪之交的国有企业改革研究》等,曾获我国经济学最高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并被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其“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理论”获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
|
目錄:
|
上篇 构建自主可控竞争力强的产业链
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的战略重点和政策举措
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下篇 重点行业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与竞争力研究
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与竞争力研究
提高我国钢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与竞争力研究
加快构筑我国新型显示产业链系统性竞争优势
提升高端医学影像装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研究
|
內容試閱:
|
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是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重中之重只有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才能统筹发展和安全,才能掌控发展的主动权。以往我国虽然融入了国际经济大循环,发挥了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实现了较快的经济增长,但经济发展对国外技术体系和市场依赖较大。外循环两头在外,依赖国外的市场和国外的技术供给。内循环也不完整,关键核心技术大量依赖进口。在中美形成战略竞争态势、美国拉拢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科技断供”和“经济脱钩”的背景下,容易被“卡脖子”并造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业重大冲击。只有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形成以我国为主导的技术体系、产业体系和供应链体系,才能统筹发展和安全,掌控发展的主动权。只有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才能将国内循环畅通起来, 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动态均衡。以往的经济循环中出口主要靠加工贸易,外循环对国内高端装备和零部件拉动不足;内循环由于不掌控技术体系,国内需求对高端装备和零部件的需求拉动能力也不充分,从某种意义上说,当时的经济循环是建构在国外主导的技术体系上的低水平动态均衡。只有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形成以我国为主导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内外部需求才能转化为拉动国内技术和产品迭代升级的动力。同时,也只有产业链自主可控以后,才能够根据中国的市场需求,乃至全球的需求来开发新的技术和产品,创造出新的求,而不是简单地把已经在全球销售的通用性产品拿到中国市场上销售或者组装后向世界出口,从而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动态均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