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翻篇是一种能力
》
售價:NT$
296.0

《
刘伯温与哪吒城:北京建城的传说
》
售價:NT$
449.0

《
文化的故事:从岩画艺术到韩国流行音乐(译林思想史)哈佛大学教授沉淀之作 获奖不断 全球热销 亲历文化史上的15个关键点 从史前艺术到当代韩流的人类文化全景
》
售價:NT$
398.0

《
不结婚的社会:双亲如何成为特权,以及家庭为何很重要
》
售價:NT$
296.0

《
怎样决定大事
》
售價:NT$
510.0

《
蓝色机器:感受海洋引擎的深沉脉动
》
售價:NT$
449.0

《
美元霸权的兴衰:它将如何影响全球经济、金融市场和我们的财富(梳理美元发展历程,剖析崛起与衰退的根源)
》
售價:NT$
296.0

《
纸上博物馆·文明的崩溃:庞贝+玛雅+美索不达米亚(法国伽利玛原版引进,450+资料图片,16开全彩印刷)
》
售價:NT$
1295.0
|
內容簡介: |
对于历史学、考古学,我们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史学本体论让我们知其所以然,因而对于历史学、考古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求真抑或建构:走出实证主义历史学与考古学》正是一部讨论史学本体论的著述。 《求真抑或建构:走出实证主义历史学与考古学》将史学本身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史学是如何进行的,史学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如何对待史学研究及其成果,如何看待史学价值等诸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不同于实证主义史观的有关史学本体论的观点。学术创新首先源自观念的改变,《求真抑或建构:走出实证主义历史学与考古学》的诸多观点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历史学的本质特性,全面审视中国史学传统,检讨当代居于主导地位的实证史观,打破观念禁锢,跳出传统史学思维定式,反思现在的历史学与考古学研究,拓宽视野,促进历史学与考古学的范式创新与转换,都将有所裨益,是学习历史学与考古学理论的重要参考书。
|
目錄:
|
目录史学问道三十载(代序)(i)章 史学原理(1)节 什么是史学理论(1)第二节 史学理论的价值(4)第三节 中国史学理论传统与考古学理论现状(9)第四节 历史与历史学,自在的历史与表述的历史(23)第五节 由自在的历史到表述的历史:史家的核心作用(35)第六节 历史学的对象——人及其文化(42)第七节 作为广义历史学一部分的考古学(53)第二章 史料之一:作为文本的历史文献(61)节 历史文献是客观性与主观性共存的文本(61)第二节 关于几类特殊文献的文本性检讨(98)第三章 作为文本的中国古代文献及其对上古史的建构(114)节 由古代文献的形成与诠释看其文本性(115)第二节 从文献记载看古人对上古史的建构(132)第四章 史料之二:作为文本的考古学资料(141)节 古代文化遗存的形成与留存(144)第二节 考古材料的发现、发掘与记录(154)第三节 对古代遗存的解读和作为史料的利用(165)第四节 甲骨文、金文、简册与墓志的文本性(176)第五节 自然科学、现代科技手段与考古学关系的审视(179)第五章 历史学家的核心作用与影响(196)节 历史由历史学家记录、阐释与陈述(196)第二节 谁是历史学家(199)第三节 作为社会化的文化人的历史学家(204)第四节 权力、话语权与历史著述(230)第六章 几组基本史学范畴与原理的学理讨论(239)节 时间与空间(239)第二节 距离与真实的悖论(242)第三节 个人与群体,具体与一般,个别与整体(245)第四节 史学研究中的计量及其数据解读(250)第五节 历史中的表象与本质(255)第六节 历史研究中的因果关系推论(257)第七章 历史学中的解读与建构(261)节 历史学中的解读、建构与评价(262)第二节 解读与建构的时代性(276)第三节 中国史学三阶段:先秦史学—专制王朝史学—当代民族国家史学(290)第八章 解读与建构的理论模式(312)节 发挥指导作用的史观(312)第二节 考古学解读与建构的主要理论模式及其来源(315)第三节 对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关系的再审视(334)第四节 模式的相对性分析(347)第九章 历史学中的判断、选择与检验(361)节 真假对错判断的困境(361)第二节 判断历史学解读与建构合理性的几个标准(371)第十章 历史学及考古学的价值(380)第十一章 历史学及考古学的后现代审视(414)节 什么是历史学、考古学(414)第二节 几个重要史学观念的讨论(437)第三节 中国历史学暨考古学未来趋势之蠡测(450)第十二章 文化理论视野下的考古学文化及其阐释(458)节 什么是“文化”(458)第二节 文化的基本特性(466)第三节 “考古学文化”及其阐释(474)第十三章 从今之“中国”到古之“中国”:当代民族国家史叙述的构建(511)节 古代天下观下的“中国”(512)第二节 民族国家的出现与当代“中国”(521)第三节 从今之“中国”到古之“中国”:民族国家史的建构与所谓“早的中国”(527)第四节 中国文明延续论:近代民族国家史建构及其影响(53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