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经典秩序的重构:廖平的世界观与经学之路(探究廖平经学思想,以新视角理解中国传统学术在西学冲击下的转型)
》
售價:NT$
454.0

《
你喜欢勃拉姆斯吗……
》
售價:NT$
245.0

《
背影渐远犹低徊:清北民国大先生
》
售價:NT$
449.0

《
恨、空虚与希望:人格障碍的移情焦点治疗
》
售價:NT$
407.0

《
我为何而活:罗素自传
》
售價:NT$
398.0

《
我很可爱,绝对可爱
》
售價:NT$
500.0

《
溺爱之罪
》
售價:NT$
255.0

《
走出无力感 : 解锁生命力量的成长密码(跟随心理咨询师找回积极能量!)
》
售價:NT$
305.0
|
編輯推薦: |
①还原鲁迅好友陶元庆所设计的封面,致敬1928年未名社初版经典
②内文以1928年未名社初版为底本,遵循原文,逐字校对
③生僻字注释、排版疏朗、小小开本,更适合青少年阅读
④补充收录《鲁迅自传》一文
|
內容簡介: |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回顾了他童年和青年时代难忘的人与事,用鲁迅先生自己的话说,《朝花夕拾》“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书中既有童趣与温情,也有讽刺与批判,自1928 年未名社出版后,畅销不衰。
本次出版以1928年未名社初版为底本,遵循原文,逐字校对,并力求还原初版封面,以期将近百年前的古雅和灵动分享给读者,向经典致敬。
|
關於作者: |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少时就读于绍兴三味书屋。1898年往南京求学,1902年赴日留学,入读东京弘文学院,后转入仙台医专。1906年弃医从文,始译外文著作。1909年回浙任教,此后又任职于**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1918年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狂人日记》。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
|
目錄:
|
小引
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后记
|
內容試閱:
|
出版前言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收录了他1926年所作的十篇散文,回顾了他童年和青年时代难忘的人与事。前两篇写于鲁迅北京的寓所;中三篇是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他辗转避难时所作;后五篇写于厦门大学图书馆。用鲁迅自己的话说,“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
文章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1927年,鲁迅在广州对其重新编订,添写《小引》和《后记》,加以结集,改名《朝花夕拾》,于1928年9月由未名社出版。鲁迅好友陶元庆为该书设计了封面。
本次出版以1928年9月未名社初版为底本,以期向经典致敬。封面设计也参照初版,力求带给读者跨越近百年的古雅和灵动。正文除个别文字、标点依照通行本及现行规范进行调整外,均遵循鲁迅在初版中的写作风格和习惯。
为方便读者阅读,本书以页下注的方式对文中提及的人物及生僻字词等进行了注解。此外,本书补充收录《鲁迅自传》一文,该文是鲁迅先生用不到千字的凝练篇幅,对自己人生所做的回顾,与《朝花夕拾》这一本回忆之书有契合之处,故作收录。
华文出版社编辑部
2024年3月
小引
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中国的做文章有轨范,世事也仍然是螺旋。前几天我离开中山大学的时候,便想起四个月以前的离开厦门大学;听到飞机在头上鸣叫,竟记得了一年前在北京城上日日旋绕的飞机。我那时还做了一篇短文, 叫做《一觉》。现在是,连这“一觉”也没有了。
广州的天气热得真早,夕阳从西窗射入,逼得人只能勉强穿一件单衣。书桌上的一盆“水横枝”,是我先前没有见过的,就是一段树,只要浸在水中,枝叶便青葱得可爱。看看绿叶,编编旧稿,总算也在做一点事。做着这等事,真是虽生之日,犹死之年,很可以驱除炎热的。
前天,已将《野草》编定了,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华夕拾》。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 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文体大概很杂乱,因为是或作或辍,经了九个月之多。环境也不一: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
一九二七年五月一日,鲁迅于广州白云楼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