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世界之中(文明三部曲之后,亚洲图书奖得主张笑宇充满想象力的重磅新作)
》
售價:NT$
403.0

《
柏拉图《美诺》疏证
》
售價:NT$
449.0

《
山西明清寺观壁画的内蕴与社会潜流研究
》
售價:NT$
653.0

《
莎士比亚全集十卷
》
售價:NT$
2744.0

《
7天造一台无人机:飞控、电池、动力系统、地面站全解析
》
售價:NT$
352.0

《
大地上的中国史:藏在地理里的历史
》
售價:NT$
347.0

《
《民法典·婚姻家庭继承注释书》(家事法专用小红书,一书尽揽现行有效办案依据:条文释义+相关立法+行政法规+地方立法+司法解释+司法文件+地方法院规范+权威案例,麦读法律54)
》
售價:NT$
607.0

《
地中海四千年
》
售價:NT$
857.0
|
編輯推薦: |
泰勒最完美的艺术作品,一个恰如其分、言语高超、见地洞彻的奇迹。
——《凯恩斯传》作者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
独树一帜、鞭辟入里……一旦通彻领会了这部引人入胜的著作,谁也无法再以同样的眼光去看待这段历史了。
——《星期日电讯报》
本书运用令人赞叹不已的修正派史学手法,综合体现了泰勒喜用似非而是、激发争议、独出心裁的议论进行阐证的治学之道。
——《泰晤士报》
泰勒一生始终是一位持异议者……他改变了诸多重大争论话题的依据和立场。
——本杰明·皮姆洛特,《金融时报》
近代历史学家中最值得拜读、最具怀疑精神、最为原创大胆的一位……整本书既让人信服,又同样令人惊奇。
——迈克尔·富特,《论坛报》
一部杰作:明晰易懂、富有同情之心、文笔精美。
——《新政治家》杂志
泰勒可能是英语世界最具争议、无疑也是最著名的历史学家。身为多产的畅销作家、有天赋的记者、自成一格的电视明星,他试图改变对他所处时代的史识。
——《泰晤士报》
一部几近完美无瑕的杰作。
——《观察家报》
二十世纪所有史学家里其著述可读性最强的一位。
——尼尔·弗格森,《星期日电讯报》
|
內容簡介: |
本书于1961年在英国刚一问世,就震动学界,当即激起一场持续多年的动感情的争论。这部修正学派的代表作是一本奇书,它从治学态度、史学观点、对一系列具体事件的解释、直到对几乎每一个被认为理所当然的现存结论发出了全盘挑战。
全书的主旨是要阐证: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不是希特勒按“计划”和“时间表”预谋策划的结果;绥靖政策也未必就是愚蠢和懦怯的同义词;这场战争,植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均势的更大破坏,直接产生于各国政治家们事与愿违的忙中出错;“二战”其实是“一战”的继续和重演。
泰勒推崇一种新的治学态度和史学观点:历史学家对于他所研究的对象必须持超然的态度,其任务只是“去理解发生过什么,以及它为什么发生”,而“不是去辩白或谴责”。作者怀着对现实世界的强烈关注、以整个欧洲史的知识背景来观考察二战起源,通过本书提出了许多更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促使人们进行深层的思考。
|
關於作者: |
A.J.P. 泰勒
(Alan John Percivale Taylor,1906—1990)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生于兰开夏郡一位棉纺厂主家庭,获牛津大学奖学金入奥利尔学院攻读历史,因成绩优异以一等学士学位毕业,后赴维也纳深造,师从普里勃勒姆专攻欧洲近代史。1930年后执教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和牛津大学莫德林学院。他是一位极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多产的作家,并有多方面活跃的社会活动。他好独树一帜,向正统和权威挑战,在社会政治问题上也总是作直言不讳的批评,因之被视为“知识界的牛虻”。有人认为泰勒的个性和遭际很像萧伯纳,“才华横溢,学问渊博,机智诙谐,固执己见,离经叛道,惹人讨厌,不可忍受而又无法摆脱,不时冒犯他的史学同行却总是有教于他们”。
主要译者:潘人杰(1936年11月5日—2014年12月31日),世界史学者,江苏宜兴人。1956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后在该校任教。20世纪八九十年代,曾专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及其起源的研究和教学。任历史系二战史研究室副主任,参与或主持有关课题的资料编译和论文撰写。著有《第二次世界大战简史》(合著)、《第二次世界大战——专题述评》(合著)、《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二战著名将帅》(主编)、《回首二战》(主编)等。
|
目錄:
|
图说二战起源
前言 再思考
第一章 被遗忘的问题
第二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遗产
第三章 战后的十年
第四章 凡尔赛体系的终结
第五章 阿比西尼亚事件和洛迦诺的终结
第六章 半武装的和平,1936—1938年
第七章 德奥合并:奥地利不复存在
第八章 捷克斯洛伐克危机
第九章 六个月的和平
第十章 神经战
第十一章 为了但泽的战争
参考文献
索引
给美国读者写的前言
附录一 潘人杰:西方史学界关于二战起源的论争述评(1986年)
附录二 两次世界大战起源的比较研究(1986年)
附录三 时代、格局和人——关于世界大战起源问题的若干思考(1989年)
附录四 中译本第一版译者的话(1991年)
附录五 潘人杰:正统与异端(1993年)
附录六 郑逸文:等待“泰勒”(1993年)
附录七 潘人杰:调整一下思路和视角(1998年)
附录八 中译本第二版译后记(2013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