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揭示财富传承的智慧,让你的财富代代相传!
亲爱的读者们,我们热情地向您推荐一本让你深刻理解财富传承的智慧的书——《保富法》。这本书将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揭示财富传承的智慧,让你的财富代代相传!
独特的视角:本书从财富传承的角度出发,让你深刻理解财富的价值和意义。
实用的建议:书中提供了许多实用的建议,帮助你更好地管理和传承你的财富。
适合所有人:无论你是正在努力积累财富的创业者,还是已经开始考虑财富传承的富人,都可以从这本书中获益。
揭示财富传承的智慧,让你的财富代代相传!现在就订购这本《保富法》,让你的财富管理更上一层楼!
|
內容簡介: |
《保富法》是一本人生励志类图书。该书由聂云台于1942-1943年分阶段完成,后发表在《申报》上,并引起众多读者的好评,一时间很多人响应作者的号召,捐款捐物去帮助穷苦民众。在本书中,作者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结合自己几十年的见闻,叙说了那些家道中落,那些祖辈积累很多财富,但是被儿孙迅速败光的事实,从而说了保有财富的真正方法,就是用这些财富去做善事,去帮助更多的人实现“富有”。不要想着将很多财产留给子孙,而是要让子孙多读书上进,形成良好的家风,不要贪财奢侈,这样才能让家族长久的发展下去。本书举例详细,说理细致,能够让读者心有感悟,从而提升对人生和财富的认识。
|
關於作者: |
聂云台(1880—1953),原籍湖南衡山,生于长沙,知名企业家,解放前曾担任上海总商会会长,撰写过《保富法》一书。这本书是聂云台先生在1942—1943年分段创作完成的,可谓用心良苦,将自己一生的所见所闻,融合历史的经验教训,编成这本震撼人心的好书,目的在于提醒世人“如何才能真正的保有财富”,要积极向善,多做善事,多帮助有需要的人,避免重蹈贪财者的覆辙。
|
目錄:
|
第一辑? 《保富法》
上篇……14
中篇……27
下篇……34
七世祖乐山公行医济世善行的果报……36
节录云台居士卧病随笔……44
《保富法》的应用……46
读云老居士《保富法》之管见……51
读《保富法》后感怀……54
读《保富法》感赋……55
《保富法》原书跋……56
第二辑? 培心植德
勉为其难说……62
断除习气说……67
释躁平矜说……75
修慧说……79
第三辑? 育教时话
色情刊物与跳舞……92
家声之有裨家庭教育……101
母教的感化力……103
家庭功效说……106
家计方针……110
第四辑? 学佛札记
劝研究佛法说……116
因果之理必通三世……127
记学佛因果说……133
说佛法之利益……138
耕心斋笔记自序……145
附录:聂云台纪事
|
內容試閱:
|
俗话说:发财不难,保财最难。我住在上海五十余年,看见发财的人很多。发财以后,有不到五年、十年就败的,有二三十年即败的,有四五十年败完的。我记得与先父往来的多数有钱人,有的做官,有的从商,都是煊赫一时的,现在已经多数凋零,家事没落了。有的是因为子孙嫖赌不务正业,而挥霍一空;有的是连子孙都无影无踪了。大约算来,四五十年前的有钱人,现在家务没有全败的,子孙能读书、务正业、上进的,百家之中,实在是难得一两家了。
不单是上海这样,在我湖南的家乡,也是一样。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中兴时期的富贵人,封爵的有六七家,做总督巡抚的有二三十家,做提镇(清代提督与总兵的合称)大人的有五六十家,现在也已经多数萧条了。其中文官多人,财产比较不多的,后人较好。就我所熟悉的来说,像曾、左、彭、李这几家,钱最少的,后人比较多能读书,以学术服务社会:曾文正公的曾孙辈,在国内外大学毕业的有六七位,担任大学教授的有三位;左文襄公(左宗棠)的几位曾孙也以科学专长而闻名;李勇毅公(李续宜)的孙子辈,有担任大学教授的,曾孙也多是大学毕业;彭刚直公(彭玉麟)的后人,十年前,有在上海做官的。大概当时的钱,来得正路,没有积蓄留钱给子孙的心,子孙就比较贤能有才干。其余文官比较钱多的十来家,现在的后人多数都是萧条了。武官数十家,当时都比文官富有,有十万、廿万银两的;(多数是战事平定以后,继续统兵,可以缺额,才能发财;至于拥有五六十万到百万银两财产的有三四家,如郭家、席家、杨家等,都是后来从陕西、甘肃、云南、贵州统领军务归来的人。金陵克复的时候,曾国藩因为湘军士气不振所以全部遣散,剿捻匪的时候,改用淮军,所以湘军的老将,富有的非常少。)各家的后人,也是多数衰落了;能读书上进的,就很少听见了。
我家与中兴时期的各大世家,或湘或淮,多数都是世代相交的关系,所以各家的兴衰情形,都略有所知。至于安徽的文武各大家,以前富有丰厚的,远远胜过了湘军诸人,但是今日都已经调零,不堪回首了。前后不过几十年,传下来才到了第三代,已经都如浮云散尽了。然而当时不肯发财,不为子孙积钱的几家,他们的子孙反而却多优秀。最显明的,是曾文正公,他的地位最高,权力最重,在位二十年,死的时候只有两万两银子;除乡间的老屋外,在省中未曾建造一间房子,也未曾买过田地一亩。他亲手创立的两淮盐票,定价很便宜,而利息非常高;每张盐票的票价二百两,后来卖到二万两,每年的利息就有三四千两。当时家里只要有一张盐票,就称为富家了。曾文正公特别谕令曾氏一家人,不准承领;文正公多年,后人也没有一张盐票。若是当时换些字型大小、花名,领一两百张盐票,是极其容易的事情;而且是照章领票,表面上并不违法;然而借着政权、地位,取巧营私,小人认为是无碍,而君子却是不为啊!这件事,当时家母知道的很详细,外面人是很少有知道的。《中庸》上面说:“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见乎。”(这叫作表里如一,即是诚意、毋自欺。这是中国政治学的根本,如果无此根本,一切政治的路,都是行不通的。)文正公曾经对僚属宣誓:“不取军中的一钱寄回家里。”而且是数十年如一日;与三国时代的诸葛公(诸葛亮)是同一风格。因此,当时的将领僚属,多数都很廉洁:而民间在无形当中,受益不小。所以躬行廉洁,就是暗中为民造福;如果自己要钱,那么将领官吏,人人都想发财,人民就会受害不小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