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马华留台作家研究 (全面、细致、深入呈现马华留台文学的历史脉络与当下图景)

書城自編碼: 4038115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文学理论
作者: 温明明
國際書號(ISBN): 9787522531656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09-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44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大学问·中国的现代化:1850年以来的历史轨迹
《 大学问·中国的现代化:1850年以来的历史轨迹 》

售價:NT$ 490.0
再造乡土:1945年后法国农村社会的衰落与重生
《 再造乡土:1945年后法国农村社会的衰落与重生 》

售價:NT$ 436.0
黄河大系·戏曲卷
《 黄河大系·戏曲卷 》

售價:NT$ 4121.0
大模型与超级平台
《 大模型与超级平台 》

售價:NT$ 352.0
神话、仪式与象征:先秦儒家神道观研究
《 神话、仪式与象征:先秦儒家神道观研究 》

售價:NT$ 398.0
数学通俗演义
《 数学通俗演义 》

售價:NT$ 281.0
中国古代小说学史
《 中国古代小说学史 》

售價:NT$ 857.0
中国海域史·南海卷
《 中国海域史·南海卷 》

售價:NT$ 500.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413
《 百年中国文学管窥:逄增玉自选集 》
+

NT$ 944
《 中国文学发展史(全二卷)(中华现代学术名著6) 》
+

NT$ 305
《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增订版) 》
+

NT$ 365
《 苏轼十讲 》
+

NT$ 132
《 诗词格律:插图版(语言学大家王力经典作品,诗词格律入门读物,于平仄之中窥见诗词之美。) 》
+

NT$ 390
《 小说的兴起:笛福、理查逊与菲尔丁研究(现代西方学术文库) 》
編輯推薦:
1.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马华留台作家研究”(16CZW41)成果,鉴定等级:良好。
2.深入中国台湾文学和马来西亚华文文学的场域,构建了马华留台文学的历史脉络与当下图景。
內容簡介:
本书以马来西亚留学/居留台湾的作家群为研究对象,对这一特殊的文学群体进行了细致、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厘清了马华作家的留台传统及其谱系生成演变的历史轨迹;引入“后离散”和“跨域散居”的视角来研究马华留台作家的“流动”和“文学生产”,考察了这个特殊的作家群对原乡、故乡、异乡的文学书写及其独特的美学风貌;细致解读以李永平、张贵兴、潘雨桐、黄锦树、陈大为等作家笔下的婆罗洲雨林书写、华人移民历史书写、当代华人族群创伤书写,星座诗社、神州诗社等“留台生”社团与台湾文学场域的互动共生,分析马华留台作家在文学创作中如何处理台湾的日常经验。全书深入中国台湾文学和马来西亚华文文学的场域,构建了马华留台文学的历史脉络与当下图景。
關於作者:
温明明,文学博士,暨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理事。著有《离境与跨界——在台马华文学研究(1963—2013)》《20世纪90年代马来西亚华文报纸与“新生代文学”》(与王列耀教授合著)。近年在《文学评论》《华侨华人历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一项。
目錄
目 录
001 绪论 “留台”:马华作家的跨域流动
001 一、命名及阐释:旅台、在台与留台
006 二、留台传统的生成及延续:冷战与全球化
015 三、文化回归、后离散与跨域散居:马华留台作家的价值
020 四、跨域之后:“乡”的流转及其书写实践

025 第一章 马华留台作家的发展脉络(1953—1979)
028 第一节 20 世纪50 年代:被忽视的马华留台作家前行代
035 第二节 20 世纪60 年代:星座、“流离的婆罗洲之子”及其他
041 第三节 20 世纪70 年代:神州诗社与“外文系”作家

051 第二章 马华留台作家的发展脉络(1980—2022)
051 第一节 20 世纪80 年代:“两刊”“一社”“一奖”及其他
071 第二节 20 世纪90 年代:七字辈崛起的一代
085 第三节 21 世纪至今:“无名”中的等待

097 第三章 马华留台作家的婆罗洲书写
098 第一节 潘雨桐:生态主义视域下的雨林书写
110 第二节 李永平:“月河三部曲”中的婆罗洲地景及其地方感
122 第三节 张贵兴:以地方性文化重建婆罗洲.
133 第四节 浪漫化及魔幻化:雨林美学反思

143 第四章 马华留台作家的族群创伤书写
144 第一节 “前写实—现代主义者”的华人底层叙事
157 第二节 种族政治下华人混杂文化的断裂与延续
168 第三节 困惑与追问:跨域散居视域下的华人身份探寻

181 第五章 马华留台作家的华人历史叙事
182 第一节 从个体、家族到族群:张贵兴小说中的多重历史
212 第二节 华人历史的多元化叙述及其深处的人性褶皱
226 第三节 “半式楚汉半式南洋”:陈大为诗歌的历史书写

241 第六章 马华留台生诗社的诗歌理念及其实践
244 第一节 星座诗社与现代主义诗歌
254 第二节 大地诗社:“回归现实”与古典情怀
262 第三节 神州诗社与“文化中国”

275 第七章 马华留台作家的散居记忆及台湾经验书写
276 第一节 李永平:台北作为繁华的乌托邦与堕落的恶托邦
282 第二节 钟怡雯:“物”叙事及其背后的跨域散居记忆
302 第三节 陈大为:“我把台北交给散文”
308 第四节 黄锦树:“念书教书的台湾经验”

317 结语 并不年轻的“麒麟”

323 附录 马华留台作家大事记年表

373 参考文献

409 后记
內容試閱
三、文化回归、后离散与跨域散居:马华留台作家的价值
马华留台作家中,除了白垚,其他人都是在马来西亚出生长大的华人后代,他们之留台就具有了区别于一般留学与居留的特殊意义。一方面,作为东南亚已经落地生根的华人后代,他们在冷战或全球化的背景下赴台留学,甚至居留于中国台湾地区,与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之后赴欧美等国留学并居留在这些国家的新移民相比,在流动的内涵上就产生了巨大的差异。就象征意义而言,马华留台作家走的是与其先辈下南洋相逆的“北上”之路,他们的“留台”甚至是对其先辈离散南洋命运的逆写,而新移民并不存在这样的身份背景,因为他们走的路从隐喻的层面讲是马华留台作家先辈走的路,虽然两者不能完全等而视之,但他们与留台作家的先辈都是离开中国原乡,从这个角度来看,马华作家之留台,揭示了移民之为不断流动之民的深刻本质。另一方面,这批马华作家留学和居留之地是台湾地区,这与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批从马来西亚赴欧美等国留学并居留在这些国家的华人相比,同样具有巨大的差异和比较的意义,因为马华留台作家留学和居留的台湾地区跟大陆一样,对海外华人而言也是文化原乡和神州的象征,马华留台作家从留学到定居,早期离散南洋的华人“回归神州/原乡”的愿望竟也被隔代落实。可以说,马华作家留台本身就具有诸多可供探讨的价值。
首先,由于这部分马华作家留学及居留的是具有象征原乡意义的台湾地区,这就使得他们的留台必然生发出“文化回归”的价值。“‘回归’不只是离开原居留地而迁移到另一个重新选择的居留地,还包含回到主流或母体的意思。因此,‘文化回归’可以广义地用来描述一九六〇年代以来那些基于文学或中文兴趣而选择留学台湾的南洋子弟,或者来台之后成为作家而在台长期居留者。”马华留台作家在广义上就是一群重新回到中华文化“主流或母体”的特殊作家群,对他们而言,居留地的迁徙是次要和表面的,内在的变化是伴随着居留地变动所带来的文化地缘的改变。
早在1972年,马来西亚华人赖瑞和在《中国时报》“海外专栏”发表《中文作者在马来西亚的处境》和《“文化回归”与“自我放逐”》,提出王润华、淡莹、林绿等马华留台作家留学台湾地区之后没有返回马来西亚,而且也不再有文学作品在马华文坛发表,并据此认为“他们的‘自我放逐’是一种价值选择—他们要回到中国文学的源流里去”。赖瑞和文章发表后,获得翱翱(张错)、刘绍铭、林绿等人的回应,引发了一场关于马华留台作家“文化回归”与“自我放逐”的讨论。翱翱在《他们从来就未离开过》中回应赖瑞和时,以自身作为“香港侨生”到台湾地区升学四年作为例子,认为“每一个回台升学的所谓‘侨生’都必须得承认,那四年的经验,无论苦的甜的,都是一种感情的培植,至少,对我来说,四年时间便把我一个身份上所谓‘香港侨生’变成一个真真正正的中国人”,并提出“虽然我一再强调他们这几个人(指王润华、淡莹、林绿、陈慧桦等,引者注)不是自我放逐者,但我还是深深为他们对中国感情的回归而感动”。林绿作为赖瑞和文章中点名的当事人之一,他在回应文章《关于“自我放逐”》中除了认可翱翱文章中所说的“对中国感情的回归”外,还特别提到“这里的所谓‘感情’,即是‘中国意识’”。在这场讨论中,虽然双方对王润华等马华留台作家“文化回归”所持的立场并不相同,赖瑞和是批判性的,他希望他们深造结束后能够重新返回马来西亚和马华文坛,林绿等却想主动融入中国和中国文学,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其实都已意识到,马华作家之留台,实际上是一次回归文化原乡的精神旅程。
除了王润华等星座诗社成员,20世纪60年代中期留台的李永平、70年代中期留台的神州诗社成员等,他们的留台都可视为是向中华文化母体的回归。李永平自小受家庭影响,向往那个由唐诗宋词所建构起来的“文化中国”:“从小,在父亲的熏陶之下,我对书本中,尤其是唐诗宋词元曲里,所描绘的神州大陆,心中便充满了孺慕和憧憬。”“我是透过唐诗宋词接触中国的,那是最美、境界最高的中国。所以我的中国是文化中国,她是我的文化母亲,我心里头的一个老妈妈。”李永平之留台就是对其早年形成的“文化中国”梦的落实,他后来创作《吉陵春秋》《海东青》《朱鸰漫游仙境》等小说,其实也是对文化回归的一种文学实践。温瑞安等神州诗社成员1974年留台,并在台北建诗社、办刊物,希冀在这里实现他们复兴中华文化的理想,但他们的“桃源梦”最终却演变为“异托邦”,温瑞安等人的文学实践无疑是马华留台作家文化回归的极端案例。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