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中国愿景:中国经济新发展格局与新增长动力(国家治理丛书)

書城自編碼: 4043682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經濟中國經濟
作者: 王曙光
國際書號(ISBN): 9787100234337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 2024-10-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精装

售價:NT$ 653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心理韧性:你总是能整装待发
《 心理韧性:你总是能整装待发 》

售價:NT$ 305.0
大学问·运动场内外:近代江南的女子体育(1895—1937)
《 大学问·运动场内外:近代江南的女子体育(1895—1937) 》

售價:NT$ 454.0
无凶之夜
《 无凶之夜 》

售價:NT$ 305.0
机器人自动化集成系统设计(NX MCD)
《 机器人自动化集成系统设计(NX MCD) 》

售價:NT$ 286.0
原生家庭,一所隐秘的学校
《 原生家庭,一所隐秘的学校 》

售價:NT$ 449.0
信托一本通:财富传承的模式、案例与实务(丰富案例+专业解读,讲透10大信托业务功能、法律风险与实操)
《 信托一本通:财富传承的模式、案例与实务(丰富案例+专业解读,讲透10大信托业务功能、法律风险与实操) 》

售價:NT$ 500.0
AI绘画:技术、创意与商业应用全解析
《 AI绘画:技术、创意与商业应用全解析 》

售價:NT$ 398.0
新民说·经济学家的恶习
《 新民说·经济学家的恶习 》

售價:NT$ 214.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32
《 破局乡村振兴——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11个思考 》
+

NT$ 490
《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30周年纪念版) 》
+

NT$ 398
《 自由与市场经济 》
+

NT$ 347
《 解决WTO上诉机构司法造法问题的理论路径与中国对策研究 》
+

NT$ 653
《 中国能源革命:内在逻辑、实践进展与未来取向 》
+

NT$ 245
《 从来就没有救世主 》
內容簡介:
中国经济正在迈向以“均衡、畅通、创新、秩序”为核心特征的、旨在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奠定新发展格局和培育新增长动力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增长与转型的“双翼”。本书从全球化变局和中国经济增长转型升级的大背景出发,对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了多维度、全方位的系统研究,全面深入地探讨了新发展格局下的政府市场关系和国家治理现代化、要素市场化和统一市场构建、区域发展战略转型和动能转换、技术进步和技术贸易机制创新、国有企业改革和民营经济发展、农业与农村优先发展等重大战略问题,对未来新发展格局构建和新增长动力培育提出了系统性的政策框架。本书对中国若干重大战略问题进行了纵深解读,视野开阔,观点前瞻,既具有理论深度,又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關於作者:
王曙光,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先后获北京大学经济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8年留校任教至今。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农业与农村、中国发展战略与国企改革、中国经济史。已出版《维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论》《中国扶贫》《中国经济》《中国论衡》《中国农村》等经济学著作三十余部,并出版《燕园拾尘》《燕园困学》《老子心诠》《论语心归》等。
目錄
导论 均衡、畅通、创新、秩序:中国经济新增长动力与新发展格局的四大要义 /1

一、均衡—打造系统动态均衡的新发展格局 /2

二、畅通—构建要素自由配置的统一、高效、畅通的国内市场格局 /4

三、创新—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提供增长新动能 /6

四、秩序—营造公平、开放、透明、法治、有序的竞争环境 /8

五、结语:创建“政府—市场经济学”的中国范式 /9

第一章 全球化视角下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12

一、引言:双循环战略决策的时代背景 /13

二、全球化、逆全球化和去全球化:全球化语境的变迁 /16

三、从自由主义到保护主义:发达国家的“去全球化”与“再工业化” /18

四、双循环战略与中国开放发展格局的演变 /22

五、结语:以“系统动态均衡”观点理解和构建“改革—开放—发展”新格局 /26

第二章 双循环格局、政府—市场关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29

一、认清全球化新趋势是实施双循环战略的前提 /30

二、厘清政府—市场关系是实施双循环战略的基础 /32

三、深化改革、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实施双循环战略的重要着力点 /35

四、结语:在双循环战略目标下不断释放改革红利 /42

第三章 打破区域壁垒与行业壁垒:要素配置市场化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43

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有效的体制支撑 /44

二、双循环战略与要素配置市场化的内在联系 /46

三、双循环战略下实现要素配置市场化的三大重要方向 /49

四、双循环战略下要素配置市场化的五大制度保障 /54

五、结语 /57

第四章 工业化、去工业化与再工业化:美国经验对中国双循环格局的启示 /59

一、引言:工业化与产业政策 —不同模式比较的方法论基础 /60

二、美国工业化的起步阶段的贸易保护主义 /62

三、从贸易保守主义到倡导自由贸易:成为工业化强国后的贸易政策变化与“去工业化” /66

四、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与制造业回流:战略与产业政策 /70

五、美国工业化进程与产业贸易政策对中国未来双循环战略、工业制造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启示 /73

第五章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新型工业化与政府—市场关系 /77

一、引言:从新型工业化战略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深刻要义 /78

二、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突出问题及其影响 /80

三、“双循环”的国际经验:德日工业化和“再工业化”路径选择及其启示 /83

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中国工业化长效路径:构建“新型政府市场关系”机制/87

五、结语:从全球先进工业国的工业化历史路径看中国新型工业化与产业政策的未来趋势/91

第六章 新中国七十年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变与新时代系统动态均衡格局/93

一、新中国前 30 年的区域均衡发展战略/94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历史经验和教训/98

三、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的区域发展战略调整与转型/100

四、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均衡战略:深化区域协调发展/102

五、区域发展战略的未来趋势:新时代系统动态平衡发展格局/105

第七章 区域均衡发展和传统工业区域发展模式转型/110

一、区域梯级开发战略与外向型经济增长模式下的南北差距与东中西差距/111

二、从要素交换格局、经济定位和发展路径依赖看区域发展差距/112

三、从区域不平衡到区域均衡:理念和体制机制/114

四、传统工业区域的发展模式转型和产业转型/116

五、展望:六大环境变化必将极大推动区域均衡与传统工业区域转型/120

第八章 区域均衡与西部开发战略:“市场—政府协作”视角/122

一、引言:区域均衡与新中国西部开发战略的历史演进/123

二、新中国西部大开发 1.0 版:工业化初期赶超战略下政府主导的三线建设/124

三、新中国西部大开发 2.0 版:新世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背景下的西部开发战略/128

四、新中国西部大开发 3.0 版:全面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的新型西部开发战略/133

五、结语:完善“市场—政府”协作机制,以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推动西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135

第九章 新均衡发展格局下西部大开发的制度创新/138

一、引言:西部大开发战略 20 年的制度变迁/139

二、西部大开发的制度设计及其核心特征/141

三、西部大开发新格局下的制度创新/145

四、新型西部大开发的未来发展趋势/150

第十章 竞争中性与区域经济发展/153

一、引言:竞争中性的内涵及其拓展/154

二、数据与模型/157

三、结果与检验/163

四、理论分析:竞争中性、区域竞争不公平与区域发展差距之间的逻辑关系/169

五、结语/173

第十一章 区域经济转型与营商环境优化:内生增长视角/175

一、引言:激活内生增长活力是资源型区域经济转型的核心/176

二、资源依赖型区域经济转型的内生增长模型构建/178

三、资源型区域营商环境优化与产业结构转型的实证分析/185

四、资源依赖型区域经济转型中的地方政府与市场/191

五、结语:资源型区域经济转型中的政府—市场关系/194

第十二章 独立自主与借鉴创新:新中国七十年技术引进之路的历史检视/196

一、植根于独立自主的工业化:计划经济时期的技术引进/198

二、从改革开放到世纪之交:“以市场换技术”模式下的技术引进/208

三、21 世纪以来技术引进格局的转变与自主创新的开启/217

四、结语:新中国技术引进之路的历史检视/226

第十三章 新发展格局下的政府采购与技术创新:政府市场关系视角/228

一、引言:政府采购与技术创新研究综述/229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采购制度演进及总体表现/231

三、政府采购促进技术创新的制度因素及运行机制/235

四、政府采购促进技术创新的世界典型模式及其启发/238

五、中国政府采购政策功能与技术创新的路径设计及未来发展/242

第十四章 走向自主创新:中国技术贸易体制变迁与技术进步/246

一、引言:技术进步与技术引进/247

二、模型描述与构建/250

三、模型求解与分析/253

四、中国技术贸易体制的经验总结/256

五、结语:中国技术进步的未来战略趋势与路径选择/258

第十五章 新发展格局下国有企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机制创新/261

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路径与成就/262

二、市场化激励不足:当前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的关键问题/266

三、未来国有企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系统构建国企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和创新机制/268

第十六章 央企高质量发展和结构性产业整合:聚焦主业与适度多元化之动态平衡/273

一、引言:央企“过度多元化”的动因和聚焦主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274

二、央企过度多元化的主要表现与特征/276

三、央企适度多元化的多重目标理论分析/286

四、央企结构性产业整合的路径选择和改革举措/291

第十七章 央企负责人股权激励机制市场化改革/295

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央企负责人薪酬激励机制的历史变迁/296

二、当前央企负责人激励机制及其影响:“限薪令”与激励偏移/298

三、央企高管薪酬与股权激励:不同类型企业的比较分析/301

四、激励机制市场化视角下央企负责人的股权激励与风险控制/308

五、结语:央企负责人股权激励的顶层制度设计与差异化路径选择/317

第十八章 推动民营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制度框架/319

一、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制改革的重大突破与民营经济发展/320

二、为民营经济发展繁荣提供长期性、稳定性、系统性的制度框架/321

三、未来民营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要经历深刻的自我变革与自我创新/324

第十九章 新发展格局下小微企业发展与融资机制创新/326

一、 引言:我国县域小微企业发展与融资现状/327

二、政府—市场关系视角下的小微企业融资:理论解释和政府行为/330

三、从银行角度看县域小微企业融资问题/333

四、从地方政府角度看县域小微企业融资问题/335

五、从监管机构角度看小微企业融资问题/338

六、从金融市场机制和其他市场机制建设角度看小微企业融资问题/339

七、从县域小微企业自身角度看融资难问题/341

八、结语:寻求“政府—市场关系”优化配置,建立长期机制切实缓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342

第二十章 “政府—市场”机制与中国供应链金融创新/344

一、引言:政府与市场关系与我国供应链金融现状/345

二、市场机制下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局限性/348

三、政府参与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重要意义/352

四、中国供应链金融发展中“政府—市场”五大合作机制的构建/355

五、结语:构建政府市场优势互补的普惠性供应链金融体系/359

第二十一章 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均衡增长/361

一、农业农村领域是解决我国不充分不平衡发展问题的关键/362

二、以系统动态均衡理念推动中国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顶层设计与制度框架/368

三、以新型城镇化和土地制度创新为抓手,推动乡村全面振兴/371

四、以“后脱贫时代”治理相对贫困为抓手,以“制度普惠”理念推动欠发达地区全面发展/374

五、以农村组织化和集约化经营为抓手,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377

六、结语:展望未来三十年的中国农村农业/379

第二十二章 新发展格局下重构中国农村稳定基石:“集体—国家—家庭”三位一体农村社会保障/383

一、以集体经济积累为主的低成本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及其绩效/384

二、国家财政投入较低而集体经济角色相对缺失时期的农村社会保障与城乡二元结构/388

三、城乡统筹与农村社会保障:将国家功能与集体经济功能有机融合的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392

四、新发展格局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变革趋势:集体—国家—家庭三位一体体系的构建/394
后 记/400
內容試閱
本书是北京大学中国发展战略研究团队近两三年来关于中国新发展格局和新增长动能的部分研究成果。2020年以来国际与国内经济格局均发生了深刻变化,研究团队针对新形势下中国经济发展所面对的诸多挑战,对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团队尤其关注新发展格局中的政府市场关系重构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国内统一市场构建与要素市场化、新型工业化和新开放战略、新均衡区域发展战略、技术创新战略与技术贸易体制转型、国有企业机制创新和民营经济发展以及新时期农业农村体制创新等涉及中国长期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并分专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均在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若干研究成果被《新华文摘》等权威刊物转载,在国内学术界和决策层引发了广泛反响。

本书各章发表的学术刊物与作者如下:导论发表于《经济》2021年第12期(王曙光);第一章发表于《新疆农垦经济》2020年第9期(王曙光、王丹莉);第二章发表于《党政研究》2021年第1期(王曙光、王彬);第三章发表于《西部论坛》2021年第1期(王曙光、郭凯);第四章发表于《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21年第4期(王曙光、王丹莉);第五章发表于《社会科学战线》2021年第9期(王曙光、王伟龙、徐余江);第六章发表于《经济体制改革》2019 年第4期(王曙光、王丹莉);第七章发表于《新疆农垦经济》2021年第11期(王曙光);第八章发表于《农村金融研究》2020 年第7期(王丹莉);第九章发表于《农村金融研究》2020 年第7期(郭凯);第十章发表于《社会科学战线》2020年第7期(王曙光、王彬);第十一章发表于《改革》2020年第6期(王曙光、王彬);第十二章发表于《中共党史研究》2019年第7期(王丹莉);第十三章发表于《经济研究参考》2020年第21期(王曙光、徐余江);第十四章发表于《西部论坛》2020年第2期(王曙光、郭凯);第十五章发表于《新疆农垦经济》2020年第1期(王曙光);第十六章发表于《行政管理改革》2021年第5期(王曙光、王彬);第十七章发表于《长白学刊》2021年第4期(王曙光、王彬);第十八章发表于《人民论坛》2019年12月刊(王曙光);第十九章发表于《长白学刊》2020 年第2 期(王曙光、李晨希);第二十章发表于《新视野》2020年第5期(王曙光、郭凯);第二十一章发表于《学术前沿》2020年1月刊(王曙光);第二十二章发表于《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20年第2期(王曙光、王丹莉)。在本书写作和研究过程中,《新华文摘》胡元梓老师、经济日报集团《经济》杂志陈希琳老师、《新疆农垦经济》管仲老师和胡宜挺老师、《党政研究》刘彦武老师、《西部论坛》莫远明老师、《山西师范大学学报》樊增强老师、《社会科学战线》刘雅君老师、《经济体制改革》蓝定香老师、《农村金融研究》韩娟老师、《改革》罗重谱老师、《中共党史研究》高远戎和朱昌裕老师、《经济研究参考》齐伟娜老师、《 政管理研究》张世贵老师、《人民论坛》刁娜老师、《长白学刊》宋海洋老师、《新视野》马相东老师、《学术前沿》桂琰老师、《新疆师范大学学报》曹晶晶老师等为团队学术研究成果的发表和转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特此致谢。

2020 年以来我们经历了一段极为艰难的岁月。在这一特别艰苦的时期,北京大学中国发展战略研究团队没有忘记我们担负的学术责任。我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深入思考中国经济的前途与经济体制变迁的大势,凝聚团队的力量做了很多有价值的开拓性的研究。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我们的很多研讨会不得不在北京的各大公园的草坪上举行,团队成员以这种特殊的研讨形式记录了这段特殊的岁月。所有的团队成员都为本书的研究贡献了宝贵的精力和智慧,我要深深地感谢他们。而我们所作的研究,不仅要对当下的中国经济发展提出相应的战略对策,而且更要以前瞻性的眼光,瞩望未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中国经济发展。当今天下风云变幻,中国只要持之以恒、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就一定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相信,经过艰苦的发展模式转型和体制变革,中国经济必将在新发展格局的支撑下实现长时期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为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牢固体制基础。我们对这一愿景充满期待,也充满信心。

王曙光
2022 年 3 月 5 日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