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写在中文版出版之际
当我收到那封邮件,被询问本书是否能译为中文出版时,我感到非常惊讶,准确地说是惊喜。这份喜悦不仅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大国,中文的使用人数众多,更是因为坦桑尼亚和中国之间的美好情谊。自1965年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签订友好条约以来,两国友谊逐年加深。当我重看这封邮件时,我想起坦桑尼亚国父、首任总统朱利叶斯·坎巴拉吉·尼雷尔导师1965年2月的访华之行,以及尊敬的周恩来总理1965年6月到访坦桑尼亚的情形。我还想起1968至1976年间,成千上万勤劳勇敢的中国工人来到我国建设坦赞铁路并成功通车,整个项目建设仅仅花了5年(1970—1975)。我还记得中国的杂技艺术家们来到坦桑尼亚展现堪称“奇迹”的杂技艺术,以至于坦桑尼亚政府向中国派遣了小留学生学习杂技。毕业后那些孩子们回到坦桑尼亚,成了优秀的杂技演员,组建了后来的国家恩戈马舞蹈团(Kikundi cha Ngoma cha Taifa)。想起以上种种,对于是否能将拙作译为中文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显而易见:我完全同意本书译为中文并出版。
这篇序言是我专门为了《坦桑尼亚文化与发展》一书的中文版而作。之所以重新撰写这篇序,主要是出于以下两个原因。首先,我很高兴本书不仅能在斯瓦希里语世界传播,还能供使用其他语言的读者阅读。如果没有被译作外语,本书的读者无疑将被局限在2亿斯瓦希里语使用人口中。这次推出的中文版将本书的读者拓宽至全球范围内超过14亿的中文使用人群。此事十分重要,同时也让我内心无比激动。第二个原因则是书中关于文化和发展二者间关系的种种讨论都可以在中国找到实际例证。中国人对中华文化视如珍宝,倍加爱惜。此外他们为了保护、运用、发展中国文化也建立了许多成熟的机构。中国文化造就了中国人民勤劳、热情、奋进和爱国的品德。他们通过多样化的机构组织、丰富的宣传渠道来传播中国文化,并且清楚地认识到文化是在各领域内开拓新视野的关键所在。不仅如此,对中国人而言,文化还是他们与世界各国人民建立并巩固彼此联系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国文化秉承海纳百川的原则,与世界各国文化自由交流,同时又能保持其文化特色。非洲和中国在许多发展领域内的关系往往始于中非文化交流并因这种交流而得到夯实。我们坦桑尼亚人仍有许多要向中国人学习的地方。
我撰写本书的目的在于展示文化和社会发展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坦桑尼亚国内究竟是如何呈现的。我相信如果无法诠释文化的含义,那么这种关系也无法被人领会。这是因为当很多人谈及文化时,往往指的是艺术或某种传统范式。因此我决定在首章就对文化的含义进行阐释,以便为接下来讨论文化如何影响坦桑尼亚的发展打下基础。我希望坦桑尼亚人能领会文化的含义,肩负起建立、保护、发展我们的文化的责任。正是出于这一目的,我才使用了坦桑尼亚的官方语言——斯瓦希里语撰写了本书。
坦桑尼亚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这也使各个阶段的社会文化建设均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由于国内文化多元化的程度很高,因此无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在坦桑尼亚各地几乎总能见识到不同的文化样本,这一点也令人愉快。不同的文化往往体现在服饰、语言、饮食烹饪、音乐、舞蹈等领域。在文化多元的前提下,各种各样的文化将我们彼此联系在一起,使我们可以骄傲地说我国的文化丰富多彩,因为各民族的文化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是斯瓦希里语,它使各民族都能轻松地交流,为我们夯实了国族基础。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斯瓦希里语,我国120多个民族如何才能做到相互理解。我在阐述坦桑尼亚发展的部分详细介绍了斯瓦希里语的职能和斯瓦希里语作品译为其他语种的重要性。
世界如今已越来越贴近地球村的构想,由于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可以很轻松地相互见面、联系。这无疑是一件好事,然而我们更应反躬自问:究竟有多少国家,尤其是像坦桑尼亚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真正从这种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中获益了?各类商品的制造商和销售商相较于过去而言能够更轻易地宣传和销售自己的商品,与此同时,消费者相较于过去而言也能更轻易地购买到自己所需的商品。无论是人还是商品,今时今日都能够更方便快捷地在世界各地流通,此即为全球化的面相之一。我试图剖析我们坦桑尼亚人在全球化中如何获益,并最终发现,与中国不同,坦桑尼亚在如今的全球化浪潮中的获益比我们预想中要少得多。传媒技术的发展使我们能够更轻易地接触到世界各国的文化,并且还使我们能直接取用或模仿我们看到的内容。如何对具有其他文化背景的人群开放我们的社会,使他们看到坦桑尼亚文化中的多元性,并选取适合他们的内容,则成了一种挑战。在此我呼吁坦桑尼亚人不要只限于通过全球化平台从外界获取文化内容,我们也应利用这一平台宣传坦桑尼亚文化。甚至在引进其他文化时,当然我们有选择的自由,但也应尽量选取那些积极向上的文化内容。具体来说,就是要挑选那些能够凝聚人心、塑造国格的内容。我在书中就坦桑尼亚人应如何在避免伤害我国文化基础的前提下从全球化发展中获益提出了若干建议。
在第十四章中,我试着从包括文化资源在内的资源角度深入介绍坦桑尼亚的优势,我们面临的困难主要是观念的落后。多年来,以西方经济学家和各类“发展专家”为主的学者们一直宣称我们是一个穷国,我们贫穷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习惯、风俗和传统,一言以蔽之: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文化。不幸的是,许多国民和领导人都相信这番言论,认为坦桑尼亚作为一个穷国,如果离开了外国(特别是西方国家)的援助和贷款,就无法有任何作为。另一个让我们裹足不前的原因则是我们热衷于寻求私营商业机构来我国开展所谓的“投资”。从过去到现在,长期以来有许多人相信“投资者”将为国民带来好运。这种观点使部分国民乃至我们的政府都丧失了自强的动力,使我国在那些本可以自力更生的领域也沦为配角。如果我们想要赢得经济上的胜利,我们必须拥有“意志先于装备”的信念。我的主要论点就在于,文化对于塑造民族自信而言至关重要。
我要向所有为了本书中文版出版工作而奔走的朋友们郑重致谢。首先是马骏老师和宁艺老师,他们代表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斯瓦希里语专业和东非研究中心,为本书的翻译工作作出了卓越贡献。我很高兴马骏老师能挑选本书译为中文以飨中国读者。此外我还要感谢本书的出版社中西书局,特别是本书的责编邓益明先生。最后,我要感谢本书原斯瓦希里语版的出版商马太书社(Matai and Company Limited),特别是其社长阿尔伯特·姆瓦伊帕尼亚(Albert Mwaipanya)先生。衷心感谢以上所有学者和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