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交替的底色(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2024年卷)

書城自編碼: 4057842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民间文学
作者: 宋雨薇
國際書號(ISBN): 9787521230239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1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265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甲骨文丛书·沙漠之王:英美在中东的霸权之争
《 甲骨文丛书·沙漠之王:英美在中东的霸权之争 》

售價:NT$ 505.0
汗青堂丛书147·光明时代:中世纪新史
《 汗青堂丛书147·光明时代:中世纪新史 》

售價:NT$ 388.0
能成事的团队
《 能成事的团队 》

售價:NT$ 510.0
现代无人机鉴赏(珍藏版)
《 现代无人机鉴赏(珍藏版) 》

售價:NT$ 356.0
汗青堂丛书·晚清风云(4册套装):帝国的切口 清朝与中华传统文化 太平天国运动史 冲击与回应
《 汗青堂丛书·晚清风云(4册套装):帝国的切口 清朝与中华传统文化 太平天国运动史 冲击与回应 》

售價:NT$ 1948.0
穿在身上的历史:世界服饰图鉴(增订珍藏版)
《 穿在身上的历史:世界服饰图鉴(增订珍藏版) 》

售價:NT$ 2540.0
历史的严妆:解读道学阴影下的南宋史学(中华学术·有道)
《 历史的严妆:解读道学阴影下的南宋史学(中华学术·有道) 》

售價:NT$ 500.0
海外中国研究·江南:中国文雅的源流
《 海外中国研究·江南:中国文雅的源流 》

售價:NT$ 347.0

編輯推薦:
作者以她惯有的宁静、冷静、克制、理性为一体的写作风格,清晰地把握时代精神与家国情怀,在时代转型的变与不变中,以别一种叙述的方式,与往昔建立起一种新的对话关系。书中立足于吉林大地脚下的这片热土,通过聚焦那些离泥土最近的人群和气息,提取一部分人多元的命运和情感,折射出了一个与广阔时代精神气质契合的缩影,构成了一个在时代转型的变与不变中,与时代既相互找到,又相互懂得的创作体系。将救赎与被救赎,用串联的方式,对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了重新思考、复盘和重构,并赋予未来乡村以崭新的思考和启示。
內容簡介:
新时代的元素,有力地冲击着山里人的视野和格局,打破了山村惯有的属性。 这部散文集《交替的底色》,以个人心灵史为主要线索,通过串联山村内部,那些贮藏的遗忘和回忆,进行文学叙事。
乡村振兴以来,村庄以惊人的速度变高、变大、变美,给中国乡村人们的生存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从而引发起相关人群的思想和生活方式的裂变和重组。这部散文集,通过提取一部分人多元的命运与情感,聚焦了山村的兴盛与人事变迁。在剥开的岁月里,以另外一种声音,缓慢而有力地,推出另一种纯粹的生活。
散文集聚焦那些离泥土最近的人群和气息,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透过表象,从一个个热气腾腾的鲜活故事中,穿过一个个微观的、个体命运的情绪和声音,折射出了一个与广阔时代精神气质相契合的缩影。进而引发出“究竟是山村接纳了现代,还是现代改变了乡村”的思考,给中国乡村的未来走向,提供了一个多元的视角。
關於作者:
宋雨薇,女, 满族,1979年9月出生,现居吉林白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41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曾获“孙犁散文奖”和“吉林省第六届公木文学奖(吉林文学奖)”。作品见于《人民文学》《民族文学》《安徽文学》《鸭绿江》《四川文学》《延河》《青海湖》等刊,部分作品被《2023中国散文年选》《散文海外版》选载。散文作品分别入选北京、浙江、河北、黑龙江、甘肃等多省市2024届高考语文压轴试卷现代文阅读试题、2024届高三语文模拟试卷现代文阅读试题。
目錄
雨非雨 薇非薇 赵培光 /1

别一种叙述 /1
东拉河的幸福密码 /21
彼岸 /40
穿过时间的墙 /64
一条街的直角 /87
大山里的变奏 /105
交替的底色 /122
行走的行间距 /146
小城慢 /166
父亲的村庄 /176
远程代码 /191
一个人的坐标 /211
城里城外 /228

后记 /245
內容試閱
雨非雨 薇非薇
——序《交替的底色》

赵培光


自然界,雨是一种天象,薇是一种物象。机缘巧合,生发出诗意。曰:雨薇。
雨薇落到人头上,从姓氏,姑且宋雨薇了。
形出乎散文,神出乎雨薇。形神混搭,无止境。那么,是散文成全了雨薇,还是雨薇成全了散文?《交替的底色》,别一种消解。消解是个慢功夫,需要时间。雨薇属于后来者,行公文,醉散文,蓦然居上了,形而上的“上”。品鉴雨薇散文,风景这边独好。小惊喜,小得意,不足以傲慢。大道至简,无非化虚为实,无非化实为虚,虚虚实实构成风姿与风骨。常言道,女人是水,水满则溢,或思想或情怀或趣味或语言之中,浮现散文的灵魂。
日常的雨薇,一副机关文员模样。坚韧、坚强、坚定,感染着大多数的亲朋好友。自己对自己,近乎苛刻,力争辉煌的人生。2018年9月,敦化笔会聚集了吉林散文的大咖、中咖、小咖。收尾的那天上午,恳谈会,我主持。我随我的意,末一位,请雨薇开启尊口。之前,她一直埋着头聆听。叫她时,她险些蒙掉。终究顾自倾诉,竟然半小时以上。领受她痴缠的乡亲、乡事、乡情、乡悟,没人出去抽烟、出去上洗手间,完完全全沉入了“雨薇状态”。后来,后来的后来,她把呕心之作接二连三地,铺展在《人民文学》《民族文学》《安徽文学》《鸭绿江》《四川文学》《青海湖》《文学港》《散文海外版》《2023中国散文年选》以及河北、浙江、黑龙江、甘肃及北京等省市高三语文压轴试卷、模拟试卷、摸底试卷现代文阅读考试题,等等。这,就不是水满则溢了,而是汩汩流荡啊!
雨薇根系交错于村庄,断也断不绝。那个遥远的村庄,生生地被挤在长白山的褶皱里。稀稀落落的五六十户人家,勤耕细作,不胜贫瘠地困厄。适宜生长的农作物少之又少,主要是玉米、大豆、白菜和萝卜。然而,憧憬却是颠扑不破的。自中学阶段起,雨薇索性脱衣服一样脱掉了它。那以后,岁月中纠结,岁月中回归,岁月中支离破碎地纠结与回归。故土的光芒明明灭灭,闪亮了昨天,闪耀着今天及明天。流水落花,她很少提及村庄的名字,那个名字总是在出现时使她莫名地心疼。不错,穷乡僻壤的小小村庄,有如上苍丢下的冷笑话,美化它是浅表性伤害,丑化它是萎缩性伤害。思绪飘飞时,就散文了!
哦哦,她的散文,那么清透。
——“坡高路滑,我弓着腰,背着麻袋,向坡上一次次攀爬的身影,渐渐地拉大着山坡的弧度。在那片让父母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每一次,我都要上气不接下气地,将一袋袋的玉米棒子,挣命地从坡底背到坡上的路旁……”
哦哦,她的散文,那么清脆。
——“很多时候,我喜欢看着四叔对准白桦树段,在那个树的年轮中间圆圈的部位,高高举起斧头,手起斧落,一声清脆的声响,白桦树段一分为二炸裂在四叔的脚下,就像是碎了一地的梦想……”
细节,细节,细节,细节怂恿着雨薇,一枝一叶总关情,及至尽善尽美。人云:“时间让深的东西入骨,让浅的东西无痕。”入骨也好,无痕也罢,毕竟要写出散文的气息、气运与气度。所谓散文之散,所谓散文之文,灵光哩,牧童遥指杏花村!
“五四”散文以降,一波接一浪,一浪接一波,波追兮,浪飞兮。女性典范中,现代的萧红、张爱玲,当代的铁凝、迟子建,等等等等,贡献出许多不俗甚或不朽的名篇。雨薇望她们的项背,不轻易服输,不轻易认,踩着光影跟上去。村庄里的少小年月,看惯了也看懂了那些庄稼树木,它们之所以长势喜人,必然是经得起风、淋得起雨、熬得过风风雨雨。更何况,山、水、人,久养而性成,成那种倔性的性。体现在作品上——你写你的,我写我的;体现在做人上——你行你的,我行我的。
前辈教给雨薇一副联: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
没有技巧就是最好的技巧。境由心生,文由境生,若人品干净,文品自然圣洁。呼吸在市井,低眉顺眼,块垒无计消除。而到草原上,策马扬鞭,一下子就辽阔起来。雨薇有矿,云云烟烟复去还复来,不屑于耍什么把戏了。当然,叙事讲究调性,一笑了之抑或一哭了之,小儿科,免不了亵慢艺术。雨薇赖仗生活的底藏和思想的高格频频出手,大爱与大恨融会字词句段,无为而无不为!
素女雨薇深藏多少事,散出来的千字文、万字文,情幽意远,夺目亦夺魂。
去年秋天吧,我受邀参加靖宇蓝莓节。其间,得机会与雨薇交谈,核心是生态散文。我曾经实践过若干篇什,没怎么当事。年轻些的雨薇,顾此却绝不失彼。她特别担心生态的繁华掩盖灵魂的枯涸。她的“彼”无可替代,土地还是从前的土地,村庄还是从前的村庄,积极地收放眼力和心气,开垦着一片又一片小散文、大散文。握别的片刻,发现她好看的脸庞隐约着沧桑。不由得暗想,沧桑兴许是雨薇散文的进境吧?
时光宠幸,雨垂情于薇,薇钟爱于雨。一个人,活成了且俯地且仰天的作家。雨非雨,薇非薇。谨此,为自己,为散文,为自己的散文。

2024年1月16日

别一种叙述




对于一种相识,有时,我常用减法来计算,用倒叙的方式,来记录感情的长度和浓度。而对于这里,对于走出新高度的、吉林省域版图上的这个地方、这些人而言,从哪一天写起,或者从哪里写起,任你用加法去计算,抑或是用减法来梳理。这些在它刷新的从容淡定里,似乎都不重要。

行走的路标

中国那么大,我却给自己圈了一个圈。我把足迹锁定在了坐标中国东北中部的某一个村庄。翻看吉林实景3D图,在长吉北线四十三公里处,地处长春市一小时经济圈内,有一处让人“一见钟情”的美丽村庄——吉林省九台区土门岭街道马鞍山村。
当我站在这片多情的土地上,在九台印象里,我知道,我已经具备了为它的发展画出一条清晰的时间轴的能力。
当四通八达的乡村柏油公路,通向马鞍山村的“氿遇山居”别墅区时,丰腴、平坦、顺畅……一系列的词语,此时都焦急地,竞相从我的脑海中涌出,急切地集体出走,拥挤着与这个美丽的村庄,深情对接。
远处的山,近处的水,别致的民居错落有致地傍山而居。门庭上的“氿遇山居”,便是这里醒目的路标。
傍晚,在氿遇山居,我一直在记录行走的方向,却单单迷失在了氿遇山居里。是的,我就是在思索的行走中,在这里迷路了。
暮色四合,不远处的那一束光亮中,呈现出一扇扇紧合的木门。在紧合的木门之后,都庇护着一个个寻常的烟火人家。锈迹斑斑的门环,在这个到处都充满着全新元素的民居里,并没有失去其本来的意义。紧合的木门之后,浓郁的烟火气息,足以诠释一段旧时光里的喜怒哀乐。远远没有消失的,还有那些消融在木门的褶皱里,被渐渐唤醒的寂寞
往事。
顿时,那些辛酸的、渴望的、希望的、失望的,甚至还有或隐或现让人绝望的,在那一瞬间,都一股脑儿地,打开了我日积月累的生活
底片……

宁静的慢时光

走进氿遇山居,幽静清新的自然环境,掩映在绿水青山中的农家别墅,整洁舒适的农家小院,这一切都在静谧中,迎接人们的到来。
我停下迟疑的脚步数了一下,二十四座别致的农家别墅。没错,它们坐落在二十四个充满生态自然的小院里。每一个小院的一分菜园里,都种着时令的瓜果蔬菜。生态、自然、和谐,所有关于慢时光的、一个个具体的日子,在这里都慢慢醒来了。
芒种、小满、硕果累累……一系列与节气和田园,诗意地栖居在一起的,那些熟悉又好听的词语,组合成民宿各个房间的名字。土炕、辣椒、玉米、充满乡土气息的碎花桌布……
此时,惊叹是谁也不愿意放弃的表情。我没有喝酒,却醉在了悠悠的乡愁里。在乡情、民风和青山绿水之间,找到了心灵的慰藉。
傍晚,在氿遇山居,我一直在记录行走的方向,却单单迷失在了氿遇山居里。是的,我就是在思索的行走中,在这里迷路了。
当农民成为一个职业,而不是身份的时候,所有的疑问在氿遇山居,都会给你一一解答。在写满自然和谐的1号院里,我在氿遇的美好里,遇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前方不远处的灯火里,满脸沧桑的米山叔,手臂上搭了数十条好看的蓝布条,正在民宿的菜园里,给那些长势旺盛的黄瓜藤蔓,规定向上攀爬的生长方向。
米山叔动作缓慢地将一根根架条,依次插入松软的泥土中。这个一分菜园,仿佛就是他人生的道场。在时间的经纬里,他正在用自己最后的力气,把一截儿无人能懂的光阴,融解在这片深情的黑土地上。
插完架条,米山叔沉稳地弯下腰,小心地将正在旺盛生长的黄瓜藤蔓,顺着架条轻柔地绕几圈。然后,他又用蓝色的布条,一截儿一截儿地,将它们绑在一起。那双布满生活纹理的、满是老茧的双手,认真地重复着每一个看似简单的一系列动作。仿佛在将剩下来的光阴,慢慢
做老。
做完这一切的时候,米山叔定定地立在那里,认真地审视着每一株经过他的手梳理过的黄瓜藤蔓。最后,他心满意足地微笑了一下,小心地绕过脚边的藤蔓,在通往黄昏的路口,缓慢地向菜园门口的石阶走去。
夕阳的余晖下,米山叔渐渐被拖长的背影,慢慢地向前移动着,慢得就像是走过了长长的一生。
米山叔寻了一处石阶坐下来,掏出旱烟,卷上一颗放到嘴边,心满意足地深深地吸上一口,再缓缓地吐出一缕缕的烟圈。有一种诸事圆满的成就感,在此时慢慢地铺展开来。在米山叔看向远方的目光里,似乎什么都有,又似乎什么都没有。
在慢慢流淌的光阴里,夕阳的余晖稀薄地洒在米山叔的身上。不远不近地望过去,米山叔苍老的身影,仿佛已成为这个黄昏里虚构的存在。渐渐地,在我的物象里,米山叔已不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他代表了一群人,是许许多多带有时代精神气质的,一个个农民的缩影。
是啊,谁不是一辈子呢!不管是园子里,那些正在旺盛生长的农作物,抑或是静坐在时光深处的米山叔,他们又何曾远离过村庄里的时间和空间呢?
此时,在那些每一个立体而又生动的光阴里,我终于卸下了在漫长的时间里,像一座生活的大山,深重地压了我很多年的支点。

最简单的逃生路径

在这里,所有的叙述都不是来自故事,而是来自这个村庄。
这一年的夏天,我的心情一直在希望和失望中沉浮。自负责单位的脱贫攻坚工作以来,我走过了太多的村落。看着村庄在长久的苍凉中,被注入新鲜的元素,心情也随着脚步对村庄的深入探索,而起起伏伏。
这一次,来氿遇山居,是否是对自己心情的一种救赎,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这些年,我是如何拼命地想背离泥土,背离村庄,背离在我记忆里无法遣散的那些生活里的沉重与伤痛。它们在无关紧要的那些人看来,一切又是多么稀松平常的事儿。可是没有人知道,在我的心里,曾经历过的那些场景,还有那些燃成灰烬也无法忘记的往事。
对于我来讲,那是一道道耀眼的一直无法愈合的伤痕。那种苦涩,我咀嚼了很多年。多少次,闭上眼再睁开,任我怎样努力,它们仿佛忽略了我的存在,只会狠狠地又紧密地糅进我的生活和生命里。它们会让我在一边自信,又一边自卑之后,经历无数个日夜的折磨与煎熬。
事实上,如果一个人所期待的,是一种完成度很高的铺陈和穿透的话,那莫不如就此放弃吧。或许是一个人经历得多了,后来似乎也就认命了。毕竟把那些无解的挣扎推给命运,才仿佛是眼前最简单的逃生路径吧。
把时间拨回到2016年以前,我生命里住着的那些人,不,他们不是那些别人,他们是在那片土地上,我深深地爱着的亲人啊!可是,那么多年以来,他们整天都是一副彻头彻尾灰头土脸的样子。与命运顽强地对抗了一辈子,在渐渐变老的路上,他们每一天过的,却是从未被生活细致地对待过的人生。
2016年,深秋过后,时间的拉力在来不及的等待里,匆匆地走进了10月的底部。这个秋天本已过了霜降的节气,可是真正的霜降,却在它的盘算里,迟迟没有到来。因为它的姗姗来迟,秋收这场战斗,便足足向后推迟了半个月的时间。
每年的秋收对于山里人来说,是一场与天较量、与自己的力气较量的战斗。村庄由于深居大山,它有着你无法估量的执拗与长情。是一个似乎任你怎样努力,都无法让它与现代气息完全接轨的地方。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原始气息,牛车、镰刀、扁担、箩筐……那些从我懂事起,就熟悉的一个个名词,至今,仍与这个村庄的生活密切相连。
这些年,我一直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游荡。对于城市来讲,工作十余年,我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边缘人。无论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仍然无法与父亲的这个村庄,彻底割裂与分离。尽管我早已习惯了城市生活,习惯了机关生活的养尊处优。但是每到秋收季节,我仍会硬着头皮返乡,忘我地与那片黑土地继续抗争。
作为儿女,最无力的便是面对父母的衰老,我们却充满了无能为力的无奈。而对于目前的处境,自己能做到的,只有在自己的良心上,减轻些许内疚。正是这种力量的牵引,每一年的年休假,我从来都不舍得随便去挥霍,每次都是将积攒到一起的假期,留到秋收季节。带着被激发出来的潜力返乡,帮助我的亲人们,去完成一年当中轰轰烈烈的最惊天动地的一场战斗。
10月30日那个夜晚,呼啸的东北风飕飕地刮了一夜。清晨醒来,推开房门,一股逼人的寒气瞬间袭来,我在寒风中情不自禁地打了一个激灵。
屋外,淅淅沥沥的细雨,正在斜密地下着。早已不再年轻的父母,已全副武装收拾妥当,套上了牛车,准备向田地里出发。
看见我缩着肩膀走出来,父亲看了我一眼,说饭菜热在锅里,田野里风太大,吃完早饭让我留在家里看家。他们必须得去田地里,把脱了玉米衣的玉米抢收回来,否则会被这场小雨过后,紧跟着到来的大雪埋在地里,就不好收拾了。
看着一前一后赶着牛车,攀爬在山路上的父母,我没有去动热在锅里的早饭,而是回到屋内,将家里的卫生收拾妥当后,迅速穿上厚一点的棉衣裤。
找出雨靴穿上后,我又四处翻找,寻出一块不大不小的塑料,将塑料两端打了个活扣儿,系在脖子上。最后,我又将棉衣上的帽子,使劲向上拉了拉盖住头部,使其能够以最大的可能,遮住绵绵不断的寒凉细雨对我的侵袭。
尾随着空气里父母留下的气息,我沿着牛车的痕迹,深一脚浅一脚地,向五里之外的田野走去。
是啊,这一天才刚刚开始,可他们的这一辈子有多长呢?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的每一天,又何尝不是在熬一个最后的结局呢?

救赎与自我救赎

日子在经过一大段时间的惯性漂移后,所有的渴望在这里,都被压缩得越来越瘦。
远远地,我看见自家的牛车,停在玉米地的坡顶。那头为我家立下汗马功劳的耕牛,正埋着头,对着面前的一堆玉米秸,费劲地撕扯着,仿佛在用力地咀嚼着,一截儿苦涩的旧时光。
村庄由于深居大山,田地也多以山坡地为主。这样的地理劣势,直接决定了我们家秋收的时间长度和难度。如果把牛车赶到坡底,一旦玉米将牛车填满,想要把一车的粮食拉到坡顶,不是不可以,但即使那样做了,就算是要不了那头耕牛的命,但对于人的良心受折磨的程度来讲,会比要了那头牛的命还让人难受。
因此,每一年的秋收,我们全家人宁愿用尽每个人体内全部的力气,一点一点地,用麻袋将玉米背到坡顶,也不愿意去承受一辈子的良心谴责。
每一年的六七月份,我最熟悉的一种重复,就是不请自来的畏难和焦虑。一到夏天,在我的生活里,会有很多不经意间被忘记了的事情。可是那片坡度呈四十五度角的田野,每一次都会在毫不防备的点上,突然之间跳出来,提醒我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来面对即将到来的10月。那个深刻的四十五度角,仿佛生怕我没有酝酿好足够的力量和勇气,去做好与秋收打持久攻坚战的准备。
远远地,我看见父亲拾满了一麻袋玉米。他站起身,低着头看了那个麻袋一会儿,似乎是在掂量自己的力气能否与那些重量对抗,又似乎是在铆足一股劲儿,准备着蓄势待发。
只见父亲站立了一会儿后,向较低的地势走下一步。他蹲下身,试图用尽全身的力气,抡起那满满的一麻袋玉米。可是,一切却在意料之外,跳出了父亲的设计。那个麻袋并没有妥帖地伏在父亲的背上,而是偏离了他预期的方向,沉重地倒向父亲右臂的一侧,也顺势将父亲带倒在了泥泞的土地上……
我一路跌跌撞撞地,朝父亲跌倒的方向奔跑着。很多原本被遮掩得严严实实的悲伤,在那一瞬间,都一股脑儿地挤在了我的喉咙里,它们把我的声音彻底淹没了。彼时,我所有的情绪,都深陷于一种深深的自责中。我难过于自己的无能和无用,没有足够的能力从苦难中将自己的亲人拯救出来。
工作十余年,我在别人羡慕的光鲜里,过着一枚棋子的生活。很多时候,我不知道我是谁。在现实和世故面前,我的一切努力,似乎也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一个人在还不够强大的时候,发出的声音都会被冷漠地轻视。在我的心底,我暗暗地,发着疯地铆着一股劲,一定要让自己强大起来。在还没有找到改变命运的路径和通道时,我常常想,或许通过文字,可以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哪怕是一丁点儿呢,至少会让人看到一点希望。
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都这样在心里暗暗地想着,像在和自己的命运赌气一样,较着一股劲。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