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人形机器人:技术、产业与未来社会 
			》 
			 售價:HK$ 
			108.9
			 
			 
	
			  
			《 
			暗黑历史书系·罗马帝国
			》 
			 售價:HK$ 
			96.8
			 
			 
	
			  
			《 
			英语同义词辨析大词典
			》 
			 售價:HK$ 
			294.8
			 
			 
	
			  
			《 
			三井帝国在扩张——揭开日本财团的经营秘籍
			》 
			 售價:HK$ 
			85.8
			 
			 
	
			  
			《 
			新时代的阿尔戈英雄:人才流动与创新扩散(数字经济前沿)
			》 
			 售價:HK$ 
			97.9
			 
			 
	
			  
			《 
			中国古代戏曲的色彩艺术
			》 
			 售價:HK$ 
			151.8
			 
			 
	
			  
			《 
			DeepSeek实战应用大全:从职场到生活的AI革命
			》 
			 售價:HK$ 
			76.8
			 
			 
	
			  
			《 
			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  中国古代史籍举要(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7)
			》 
			 售價:HK$ 
			93.5
			 
			 
	
 
       | 
     
      
      
      
      
         
          | 內容簡介: | 
         
         
           
            《帝国时代》有13章,每章都由一位专家撰写,且采用一种编年史的写作路径,从地缘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或是文化的视角检视了一系列特定的帝国:从16世纪之前便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扩张的欧洲强国——如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比利时和荷兰这种“古典”的和扩张性的海外帝国,还有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所建立的不那么知名的前哨,以及如德国和意大利这样短命的帝国后来者。在这些例子之外,还增加了奥地利—匈牙利这个陆上帝国、沙皇俄国、奥斯曼苏丹国和美国。本书集中讨论帝国扩张和收缩的模式与周期,推动扩张的意识形态以及一些殖民扩张中反过来对宗主国家所造成的影响。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全书含有近300幅插图,其中160幅为彩色。
  
 从文艺复兴到“二战”后长达五百多年的时间里,在人类政治版图上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帝国。德国和意大利经历了短暂的海外扩张梦;至于美国,虽行帝国主义之实,其官方却从不承认这是一项国家政策;而奥地利—匈牙利和奥斯曼帝国,伴随着其最终的消亡,很多故事同时被遮蔽了。然而,在大多数欧洲帝国最终瓦解后的一代或几代人中,“帝国”却前所未有地成了历史的“重大议题”之一。
 本书汲取全球范围内众多新的研究成果,精选大量生动的插图,以引人入胜的方式向读者讲述了充满英雄主义、伟大探险等既残酷又刺激的故事。斯坦利、列文斯顿等殖民历史长廊里的重要人物,西班牙征服者或庞大的荷兰贸易帝国,依然在人的头脑里留有强烈的记忆。书中的探险地图,征服编年史,探险者、定居者和官员等人的大量记录,以及商业资产负债表等信息,也能极大地帮助我们理解当今的全球文明。 
  
  
 在文艺复兴以来的500年中,世界各地兴起不同形式的帝国,构造了世界政治多样的图景。一册在手,饱览13个帝国在各殖民地的开拓、破坏、纠缠与撤离,夹杂着历史的进步与失败、冷酷与温情。
 这本书的各位作者都是相关领域的专家,他们汲取全球范围内众多的新的研究成果,并收集了大量生动的插图,为读者讲述了一个充满英雄主义、伟大探险等既刺激又残酷的故事。不仅如此,构成本书的这些探险地图,征服的编年史,探险者、定居者和官员等人的各种记述,也为理解今天的全球文明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 
         
       
      
      
      
         
          | 關於作者: | 
         
         
           
            作者简介
 罗伯特·阿尔德里奇(Robert Aldrich),澳大利亚历史学家,悉尼大学欧洲史荣休教授,因对法国文化研究的贡献而被法国政府授予学术棕榈勋章。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欧洲现代史和殖民史,尤其是法国与英国海外帝国史、现代君主制历史等;其主要作品有《法国境内的殖民帝国遗迹:纪念碑、博物馆和殖民记忆》《帝国的终结:重访最后的殖民地》《殖民主义与同性恋》。
  
 译者简介
 宣栋彪,世界史博士,浙大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美国海外扩张、美国种族文化与殖民等。他曾翻译《西方文明史手册》(合译)、《以自由之名》、《缔造共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