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河狸大神:第二建筑师如何塑造美国
》
售價:NT$
454.0

《
福利市场 : 全球基本收入史
》
售價:NT$
403.0

《
我的教育观
》
售價:NT$
403.0

《
小学生就该懂的生活中的经济学
》
售價:NT$
306.0

《
看见三星堆
》
售價:NT$
908.0

《
1517:全球视野下的“奇迹之年”
》
售價:NT$
449.0

《
经纬度丛书·靖康之败:从太原之战到汴京之围
》
售價:NT$
398.0

《
基因密码:生命探秘之旅
》
售價:NT$
403.0
|
編輯推薦: |
邀请你开启一场经济学的畅游之旅!
※8大板块,涵盖与经济相关的方方面面:生产、劳动、交换、货币、投资、国家、全球化、自然
※33项主题,帮助你理解经济、展望未来、采取行动
※34张思维导图,提供简洁清晰的思想工具
※33个“历史回顾”,透过小故事看清经济问题的由来
※8篇“经济学家的小世界”,揭示经济学家的工作方法与思考方式
※100多条术语解释、经济学家小史及格言穿插其间,有效辅助阅读
※全书彩印,大量贴合主题的插画可以使人脑洞大开,增加阅读乐趣
种种你想过或没想过的经济学问题及答案,尽在这本书中——
企业的目标只是提高利润?
经济增长是好是坏?
薪酬为什么不平等?
缩短工时是一个好主意吗?
龙头企业如何在竞争中赢得一切?
一个国家没有货币会发生什么?
金融对经济有害吗?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国家债务?
全球化可逆吗?
如何看待“资源井”枯竭与“垃圾桶”满溢?
我们能相信经济学家吗?
……
|
內容簡介: |
经济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块熟悉的土壤,因为你每天都参与其间,比如购买这本书就是一个经济行为。你从很小的时候就是消费者,后来又成为生产者,你存钱,所以也是储蓄者。然而,经济学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片陌生的土地,比如当你为一杯咖啡支付账单的时候,你是否了解其中运行的经济规则?经济学家的言语间尽是专业词汇,听上去与日常生活十分遥远!
经济无疑占据着人类生活的重心,其影响无远弗届。经济交换可以将最偏远的地区纳入其中,经济发展造成的环境压力波及世界每一个角落,经济活动繁复网络中的一个微小变动也能牵动全球。本书邀请你踏上一段经济学探索之旅,通过一系列生动而丰富的内容,将这块领域的全貌一点一点展现在你眼前。当旅程结束时,你能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重新认识那些我们以为理所当然、实则不然的事物。
|
關於作者: |
雷诺·夏图瓦尔(Renaud Chartoire),经济学与社会科学博士,法国著名高等院校预科教授,著有多本面向大众的经济学入门书籍,编写了多部教材,发表了多篇经济学和社会科学期刊文章。
雷米·让南(Rémi Jeannin),经济学与社会科学博士,法国高等商学院预科教授,参与编写了一套由法国著名教育出版机构Hachette集团出版的教科书。
|
目錄:
|
畅游经济学与经济学家的国度 001
生产
生产是什么? 006
谁来生产? 014
企业:利润,一切只为了利润? 020
增长,是好是坏? 028
劳动
机器人,对就业的冲击? 042
失业,无法避免? 048
为什么薪酬不平等? 056
缩短工作时间,一个好主意? 064
交换
单一市场还是多市场? 076
如何制定价格? 084
竞争:天堂还是地狱? 092
无懈可击的市场? 098
货币
一个经济体没有货币:这可能吗? 110
货币是如何产生的? 118
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124
中央银行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132
没有货币的国家? 140
投资与筹款
金融是什么? 152
金融公司的职能是什么? 160
金融资产的价格是如何确定的? 168
金融对经济有害吗? 176
国家,经济的中心
作为生产者的国家? 188
为什么要再分配,又该怎么做? 196
国家需要稳定经济吗? 204
一个国家会破产吗? 212
全球化
全球化到哪一步了? 224
为什么国家要交换? 232
跨国公司有哪些战略? 240
全球化可逆吗? 248
经济与自然
经济发展是否消耗了太多资源? 262
经济发展会导致气候变暖吗? 270
该采取什么措施保护环境? 278
要放弃增长吗? 286
经济学家的小世界
之一 经济学家如何工作? 036
之二 我们是理性人吗? 070
之三 经济理论能否用于现实? 104
之四 经济学家是否只关注经济问题? 148
之五 我们能相信经济学家吗? 184
之六 经济学能让人获得幸福吗? 220
之七 经济学家是谁? 256
之八 自然:被遗忘的重要对象? 294
名词索引 299
本书提及的经济学家 301
|
內容試閱:
|
畅游经济学与经济学家的国度
欢迎走进“经济学”!您对经济学多少有些了解,因为您每天都在实践,比如购买这本书。但您真的了解所有使之成为可能的经济活动与经济主体吗?
买书的时候您使用货币支付,这就牵涉到以中央银行为主导的整个银行体系。之所以使用这种货币,是因为国家不仅要求它在贸易中被接受,还要求使用它来支付税款。与所有其他书一样,这本书存在于一个市场中,在其中您可以比较作品各自的优点,然后根据您的喜好、价格、预期的品质做出选择,当然也有可能参考身边的人或互联网上的陌生人的推荐。还有生产者,不仅仅是设计和销售这些书的公司,还有那些生产纸张的公司,那些组织回收的公司,那些运输、储存和销售的公司, 等等。还有国家,我们得再提一下国家,因为它建设并养护了道路,保障了劳动者的教育和健康,同时创造了能使所有参与者互动的规则。
经济学,熟悉的土壤
如上所言,经济学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块熟悉的土壤。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我们就已经是消费者了:食物、衣服、玩具、服务,其中有些是付费的(比如游乐园),有些是不收取费用或只收取少量费用的(比如教育和卫生,国家间情况不一)。我们也是生产者,但大多数情况下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比如为全家人或班级旅行而制作的蛋糕,再比如我们为数据公司提供的数据,这些数据也换来了公司为我们提供的免费服务。我们也是纳税人(在学校对面的面包店买的糖果要交税),是“宅内”劳动力,是或货币支付或礼物赠送的经济交换中的一方,也是并不总被花掉的零花钱的储蓄者。同时,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因为不断使用自然资源且生产生活过程中会产生废物,我们也就有了生态足迹。
这片熟悉的土壤,就是经济学。在这层含义上,它与英语中“经济”(economy)一词意义相近:生产、交换和使用财富的一系列活动。
遥远而未知的土地
然而,经济学也是一片遥远而未知的土地。当经济学家谈论经济学时,他们的言语间尽是专业词汇。这并非经济学所独有,所有的科学都是如此:分析现实需要建立起分类标准,并对现实中的事物进行分类,给它们贴上标签。谈论原子的物理学家、谈论分子的化学家、谈论细胞的生物学家,以及谈论经济主体、市场、价格、成本、国家、自然和环境的经济学家都是如此。这片遥远而未知的土地,也是经济学,在这层含义上,它与英语中“经济学”(economics)一词的意义相近:自称或被称为“经济学家”的学者群体的活动。早在公元前 4 世纪的古希腊,色诺芬就在《经济论》中创造出了“经济”这个词,用于指代家政(希腊语为 oikos)管理的规则(希腊语为 nomos)研究,亦即农业经营。但直到 18 世纪,某些学者才开始以“经济学家”自称,提出力求科学的研究方法:在理论与事实的对照中,分析并解释现实。这种方法从本质上来说是有政治意味的:物理学家的目的可不是用他对天体的知识来改变天体的运行轨迹,而即便经济学家自己否认,他们也总想用自己的学识来改善经济的运行。
这本书即是一次探索
我们邀请您打开这本书,开启一段特别的探索之旅。本次探索的领域主要覆盖您的日常生活、您的行动与决定、时下新闻,以及塑造我们生活的世界历史,事无巨细(最大的事也不过投票)。本次探索将划分为八个章节:生产、劳动、交换、货币、投资、国家、全球化和自然。
随着章节的进展和探索的深入,这块区域的全貌将一点一点在您眼前展现出来:其间的主要地点与主要人物、在那里要采取的行动、这片 土地上闪耀至今的历史、各种运行规则等等。您可以从主题①通读到主题来完成这次探索,也可以根据您自己的兴趣和各主题之间的联系、 按照您自己的方式来进行。每一个主题里,都有绘制的简易图表来辅助您的探索。
有陪伴的生动旅程
通过陌生的视角探索熟悉的事物可能会让人望而生畏。这就是为什么这本书尽可能地以实例、故事和事实来切入。这样您才能更好地明白经济学家对这些有时具有欺骗性的现实情况的分析。您将会了解拍卖会上一幅突然被认定为达·芬奇画作的油画该如何定价,明白为何石轮或是扑克牌能作为流通的货币,理解隐藏在像在露天坐席上支付咖啡钱这样简单的行为背后的制度(或者说是规则),等等。
在这段旅程中,您还能接触到同行的探索者:从古希腊至今一直从事经济学研究的经济学家和其他学者。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他们构建起“经济学家的小世界”,其间有规则,有守护者,有一致,也有分歧。每一章末尾的八篇短文就以此为主题展开。
旅程结束后,面向全新的可能!
在这段旅程结束时,您不会成为一个经济学家,就像您从英国旅行回来也不会变成英国人,从中国回来也不会变成中国人。但是,正如小说家亨利·米勒所说,“我们的目的地从来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种看待事物的新方式”(《大瑟尔》,1957 年 )。美妙的旅程能滋养我们,因为它改变了我们对一些事物——那些我们曾经认为理所当然、实则不然的事物——的看法。
旅程途中或是旅程结束时,您可能会问自己这个相当重要的问题,它提醒着我们,经济学是一门关于集体构建的社会科学:为什么事情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呢?
全球化到哪一步了?
从全球化到超级全球化
全球化不可避免
在新冠疫情初期,大多数国家都缺乏口罩,世界各国的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由此显现。俄乌冲突则再次凸显了这一现实:对于一系列基本生活必需品,比如小麦,更不必说能源(石油,天然气),欧洲国家都依赖国外的供应。
我们当然可以理解那些没有自然资源的国家需要进口这些资源。但最令人惊讶的是,世界上不同的国家之间彼此进行着物品和服务交换,而它们完全有能力自己生产这些物品和服务,如何解释这一点呢?
交换什么 ?
一切。不需要一一列出来,名单只会非常长。近年来,一些记者和作家试图通过只消费非进口产品的实验来证明全球化的现实。实验结果很有启发性:我们必须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然而,在国际物品和服务交换的结构中有一倾向,即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交换,也不是所有东西以相同的比例进行交换。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数据,全球化主要是由实物商品贸易推动的:2021 年,实物商品交易总额超过 20 万亿美元,而服务交换总额约为其三分之一。这是一个长期的趋势:各国之间交换的商品要远远多于服务。为什么呢?首先,由于其性质,我们生产的许多服务是不可出口的。比如理发、修理水龙头或汽车、上门授课等等,还可以举出很多。在服务被使用的同时,它们通常需要在用户所在的地方进行生产。相反,除非有政治因素,否则没有什么能阻止商品的出口。例如,一些国家在乌克兰遭受袭击后对俄罗斯天然气实施禁运。
然而, 随着几十年来旅游业的发展,这一差距趋于缩小。这不仅是因为游客在一个国家的支出被视为该国的出口(所进行的销售是针对国内非居民的),而且还受到技术进步的影响。一些服务已经成为“可出口” 的, 尤其是由于互联网和国际数据传输行业的发展。首先是银行和保险服务:客服无须亲自前来就能提供此类服务。还有电话呼叫中心:我们联系的售后服务可能位于另一个国家,相当于出口了一项服务。也许更令人惊讶的是, 医疗服务,例如放射学分析, 也趋向国际化。毕竟, 为什么一位印度医生不能通过国际互联网发送给他的数据, 对在另一个国家进行的放射检查进行相关分析呢?
全球化的程度有多深了?
确定一个国家的国际贸易在其经济中所占的比重, 需要计算该国的开放度,即将其进口和出口金额的平均值除以其 GDP。这简单地显示了这些交换在该国经济活动中是否重要,结果因国家而异。在全球范围内,平均值为全球 GDP 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之间,这个值是将全球进口金额与全球 GDP 相比得出的。对于大国而言,比率会较低(必然更自给自足),而对于小国而言则较高(更依赖他国)。
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贸易的国际化趋势和经济开放程度的增加是不可否认的。自 1950 年以来,按 10 年计算,国际贸易增长始终超过全球 GDP 增长,这也是国际贸易开放率增长的反映。如果只看 1980 年至2020 年这段时期,国际贸易增长了 6.6 倍,全球 GDP 增长了 3.7 倍。然而,2010 年上半年略有不同,二者的增长几乎是平行的,这一趋势直到 2020 年新冠疫情导致国际贸易暂时下降才被打破。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身处经济学家丹尼·罗德里克所称的“超级全球化”中。
国际组织的重要性
为什么会有如此广泛的国际交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大国们接受了孟德斯鸠有关“和平贸易”的理念,认为进行贸易的国家或人民不再有需求发动战争。
于是在 1947 年成立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最初有 23 个国家互相承诺参与互惠谈判以减少关税壁垒。结果显而易见: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成立时,全球商品的平均关税约为 40%,到 1993 年已降至不到 5%,而有 128 个国家已批准了谈判达成的协议。
关贸总协定后被世界贸易组织所取代,后者同样追求国际贸易自由化的目标,但其形式是一个真正的国际机构,有权对不履行承诺的成员国实施制裁。世贸组织的目标还包括将其协定扩大到农业和服务业,努力在国际上尊重知识产权,并逐步遏制非关税形式的保护主义, 如进口配额或对进口产品实行的标准。迄今为止, 世贸组织尚未实现其所有目标。
全球化……还是区域化?
欧洲在国际贸易中占据着最大的份额,因为其组成国家的进口和出口总额占全球的35%,与亚太地区并驾齐驱。其次是北美国家,它们的出口总额约占全球的 12%,进口总额约占全球的 17%。贸易统计也显示,邻国之间的交流要比距离更远的国家更为密 切,这是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的结果。例如,欧盟在欧洲国家之间几乎完全取消了贸易壁垒,北美国家间的美墨加协议(USMCA)——前身是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南美国家间的南方共同市场 (MERCOSUR),东南亚国家间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都取消了贸易壁垒……以欧洲国家为例,近 70% 的贸易是在欧洲国家间进行的!然而,这些数据并不完全可靠。比如当德国企业出口产品,但其中一部分价值链是在德国境外完成的时候,那么该产品归属于哪个国家?
生产系统和金融资本的开放
这就涉及生产过程的国际化问题。不仅仅是物品和服务在不同国家之间流通,资本也在其中起到作用,其中包括企业的跨国化。
这些资金能够跨国流动的原因在于不同国家的经济实力不同。有些国家有投资能力,而其他国家有融资需求。有投资能力的国家,其内部储蓄多于投资所需,因此,它们会用部分储蓄在海外寻求投资机会。而在储蓄不足的国家,国际金融流动将为当地参与者提供新的发展机会。
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因此, 一个相互联通的国际金融市场系统得以发展, 使得全球任何储蓄者几乎可以无约束地在世界各地发行的不同金融证券之间进行套利。
如果这些市场是自由的,信息可以自由流动,且储蓄者是理性的,即他们试图将储蓄投入到预期回报最高的地方,新古典经济理论便假设,国际资本流动的自由将有助于最不发达国家的发展。实际上,如果资本回报是递减的,那么在资本少、设备少的国家,1 美元的额外资本(如机械、计算机)将带来更大的生产增长。因此,这些国家应该更能吸引到为促进增长进行投资所需的储蓄。然而,1990年, 新古典经济学家罗伯特· 卢卡斯(Robert Lucas)发现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悖论,根据这一悖论,从实证来看, 流向这些国家的储蓄并没有达到预期的规模。显然,存在一种 “本土偏好”,导致储蓄者更倾向于选择自己国家提供的投资,因为这些投资在他们看来似乎更安全。再加上富裕国家的储蓄规模比贫穷国家更大,这种偏好与上述新古典经济理论背道而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