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医急重症学(第2版)
》
售價:NT$
352.0

《
基于Aspen Plus 和 Aspen HYSYS的化工流程设计与模拟
》
售價:NT$
1010.0

《
青春期的二次成长:给青少年恰如其分的爱和支持
》
售價:NT$
305.0

《
盐与唐帝国
》
售價:NT$
602.0

《
让花成花,让树成树
》
售價:NT$
347.0

《
悍妇女巫和她的故事(第一本以女巫为主角的故事集!)
》
售價:NT$
352.0

《
潮汕古建筑营造
》
售價:NT$
1214.0

《
一念花开:让智慧温柔绽放
》
售價:NT$
265.0
|
編輯推薦: |
这是一本掌握产业社群搭建与运营案例的工具书,也是一本了解产业社群引领新经济发展的预言书。作为高密度人才社交与协作网络的产业社群,助力打破交流边界,分享经验,共享信息,高效链接资源,推动产业发展。在书中,作者分享的从零到一打造产业社群的经验与运营案例,向读者展示了最真实的产业社群发展图景。产业社群如何利用AI打破传统的运营模式?作者给到了行之有效的方法论,帮助读者找准定位、成功搭建、精准运营。无论是已入局产业社群的管理者还是普通读者,都得以从本书中了解产业社群在未来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能学到实操性强的可落地经验。
|
內容簡介: |
产业社群是以某一共同的商业诉求和产业发展目标为核心,使若干参与者(相关企业、创业者、投资人、媒体等)聚合在一起有效协作而形成的社交网络。作为高密度人才的社交与协作网络,产业社群助力打破交流边界,共享信息,高效链接资源,引领新经济浪潮。作者通过掌握的真实产业社群打造与运营案例,向读者展示了最真实的产业社群发展图景和最有效的产业社群搭建运营模式,同时探讨了AI引领下产业社群的发展,展现其令人惊叹的社会价值。不管是顶层设计还是底层实操逻辑,书中分享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论能帮助社群相关工作者找准社群定位,成功搭建并精准运营社群,有效发展出更具产业推动力的产业社群。这是一本实操性强的工具书,也是一本预言书。
|
關於作者: |
许小旻
财见商学创始人、见素资本合伙人、阿里巴巴校友联合会特别顾问,目前主要从事“基金 基地 生态”的产业招投工作。曾任多家头部地产集团高管,操盘过独角兽企业集聚的超级综合体,策划过年销百亿超级大盘,与UNDP(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8世界创新峰会、GDG(谷歌开发者社区)等大量组织均有合作。
|
目錄:
|
第一部分 产业社群多维认知
第一章
产业社群的魔力 /? 3
高密度人才的社交与协作网络 /? 4
新经济浪潮的推手 /? 12
资源效率的重建 /? 19
平台、圈层、聚变的进化 /? 23
第二章
共建产业社群的力量 /? 29
政府的创新生态梦 /? 30
产业中心的软竞争力 /? 35
大企业的社群情结 /? 42
人才、技术、资本的赞歌 /? 48
未来超级个体的成长 /? 51
第二部分 从零打造产业社群
第三章
顶层设计技巧 /? 61
产业社群的定位 /? 62
社群文化和形象体系建立 /? 70
目标会员吸引逻辑 /? 75
分布式协同的组织管理 /? 83
社群成长目标及策略 /? 89
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社群公约 /? 94
第四章
运营技巧 /? 100
会员数量增长术 /? 101
生态合作体系建设 /? 112
活跃社群的方法 /? 127
仪式感与向心力 /? 133
数字化和组织效率 /? 137
实现社群的“自我造血” /? 142
第五章
活动与影响力 /? 151
让活动有吸引力的六个切入点 /? 152
用5W3H打造完美活动方案 /? 156
执行力之魔鬼藏在细节里 /? 164
各类活动策划执行要点 /? 170
第六章
内容与流量增长 /? 185
让内容有吸引力的六个启发点 /? 186
不同类型的社群内容创作 /? 189
10万 阅读量的文字怎样炼成 /? 199
100万 点赞的短视频如何做 /? 207
第三部分 产业社群未来畅想
第七章
群智涌现与人类未来跃迁 /? 219
AI纪元新“权力的游戏” /? 220
科技与商业的群智涌现 /? 224
数百万人机协同的未来 /? 228
超级精英公会崛起 /? 232
后序 关于产业社群的对话
聚是一团火 散是满天星 / 238
用书链接世界 / 250
致谢
|
內容試閱:
|
推荐序
叩响未来世界的大门
1776年,詹姆斯·瓦特改良蒸汽机被视为工业革命的标志性节点。也是在那时,瓦特和达尔文、博尔顿等一众科学家实业家成立了月光社。每每月圆之夜,他们相约在工业之都伯明翰,探讨机械、化学、哲学、诗歌的格律。后来,月光社和地方性社团的发展推动了工业革命的齿轮,为世界带来了机械化、平等主义以及启蒙思想。
200多年后的今天,反观我们的真实生活,孩子们愿意天天在广场上撒野,成年人则希望找到同类聚集的角落。这或许是社群得以在不同时代存在的理由。
一个人可能生活在不同的社群里,喜欢财经的人在一个社群,喜欢高尔夫的人在一个社群,喜欢旅游的人在一个社群,每年有一百万净资产可以投资的人在一个社群。
一个人会有很多爱好、身份和标识,他可能生活在很多的社群里,但在同一个社群里的,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一定是互为认同的。
就此而言,当下以圈层化共识和利益相关性为支撑的社群,是一种基于价值共鉴和资源互通的新型人际关系。人们置身其中开启对话、交换资源、抱团取暖,以期在个人理想与现实世界之间建立起更深刻的延续感、连接感和方向感。
我犹然记得2014年盛夏六月,一群互不相识的年轻人从四方相聚,在北京成立了吴晓波频道的第一个书友会。半年后,频道的书友会在近百个城市开枝散叶。彼时,罗辑思维会员社群、混沌研习社、黑马会等纷纷涌现,社群经济如同一座正在喷发的火山。
我一度认为互联网时代上半场的光芒属于平台经济,那么下半场的焦点将转向社群经济。在这种柔性的、“失控的”组织形态中,信息不对称的可利用价值在急剧下降,信息传播的透明度、精准度与深度则大为提升。在社群交互中,人们不仅在形塑一种更高效、多元的行动逻辑,同时也在扩展产业经济变革的可能性边界。
正如书中提到的,我在随后发起了一系列企业家社群。如企投会,提出“企投家”兼具企业家和投资家两重身份,鼓励他们一栖于实体产业,一栖于资本市场;又如新匠人新国货促进会,倡导企业家共赴新国货浪潮;再如“90门”,专属二代企业家和青年创业者的社群。还有中德制造业研修院、激荡学院等等。
一再与社群结缘,既是时代所致也契合我的理念——所有好的生意,都是一种新生活方式的展现;所有好的事业,都是一群志同道合者的欢聚。所以,翻开这本以产业社群为主角的书恍惚故人相见,记忆也开始倒带,往事如昨一一浮现。
本书基于一名产业社群组织者的实践和思考,对产业社群的观察呈现出难得的立体视角。全文框架面面俱到,足见作者的野心。整体内容囊括了社群的历史演变、概念定义、顶层设计、运营技巧,以及社群在AI时代的引领作用等各个面向。因而,本书似乎具有了“社群运营指南”的潜质,如果把它作为一个回答,对于产业社群何以是推动新经济浪潮的力量这个问题,其完成度是比较高的。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一些颇为大胆的观点。比如,作者预判可预见的未来,产业社群会进化为一种生产主体,负责兴趣需求生产(自我实现),政府负责基础需求生产(保障福利),企业负责高端需求生产(满足奢侈消费),三者共同在文明进步的尺度上,推动科技发展,迈向更高使命。不妨说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憧憬,毕竟一经涉及宏大命题和本质规律,详细而深入的论证不可离席。
此外,作者也比较热衷在语词的密林中捕捉新现象和新物种。在阐述产业社群互动模式时,引入了“乌班图式交流”“海沃塔式分享”“睦彻利式协作”等概念;在概括产业社群在创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时,提出了“创新浓度”的构想。一般来说,新颖且贴切的概念引用,可以提高认知的触达度,但对于语词的泛滥也应保持必要的审慎。
在本书的最后章节,面对已然到来的AI时代,作者表达了对产业社群的乐观估计,认为它有可能是人类前进的灯塔,并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假设:“众所周知,文明的最高意志是生产力。我们如果把构成生产力增长的因素归结为两大变量:X轴是效率、Y轴是方向,显然AI擅长效率,而作为超级精英公会的产业社群,需要为人类指明更优的方向。这也是产业社群存在的最终极的意义。”
产业社群如何指引人类暂且不论,我更欣赏这种里尔克式“遇见了风暴而激动如大海”的豪迈,仿佛清晨早起灌入的一腔新鲜空气,或者于暗夜中天乍见圆月之光。
事实上,除了工业巨匠瓦特,1776年前后的月光社还陆续汇集了黑洞的发现者、镁元素的发现者、氧气的发现者、水力纺织机的发明人、热气球的发明人……影响之大波及本杰明·富兰克林、现代化学之父拉瓦锡、土木工程之父约翰·斯密顿。
如今这道月光拨开历史风尘照进了我们的时代,谁来叩响未来世界的大门呢?索性把手头这本《产业社群:超级群体引领新经济浪潮》当做一枚未来之钥吧,翻开它,静候新经济浪潮的序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