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山西明清寺观壁画的内蕴与社会潜流研究
》
售價:NT$
653.0

《
莎士比亚全集十卷
》
售價:NT$
2744.0

《
7天造一台无人机:飞控、电池、动力系统、地面站全解析
》
售價:NT$
352.0

《
大地上的中国史:藏在地理里的历史
》
售價:NT$
347.0

《
《民法典·婚姻家庭继承注释书》(家事法专用小红书,一书尽揽现行有效办案依据:条文释义+相关立法+行政法规+地方立法+司法解释+司法文件+地方法院规范+权威案例,麦读法律54)
》
售價:NT$
607.0

《
地中海四千年
》
售價:NT$
857.0

《
君子至交:丁聪、萧乾、茅盾等与荒芜通信札记
》
售價:NT$
316.0

《
日和·缝纫机与金鱼
》
售價:NT$
194.0
|
編輯推薦: |
本书引人国家规模因素,从经济学视角探究大国产业发展的底层逻辑。以此为基础,讨论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包括国家如何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企业如何在双循环格局下抓住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从安全与稳定着眼,讨论如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水平。本书在作者的前期大型课题研究基础上呈现中国高铁、大飞机从项目启动到产业培育的过程,并扩展介绍了特高压、核电、通信以及若干大国工程案例,解构其产业价值、行业格局与新时代机遇。作者期冀本书为中国产业现代化转型提供有益的政策参考,为企业运用科技创新成果跻身新赛道、增加竞争力提供新思路。
|
內容簡介: |
本书紧密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相关内容,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角度出发,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展现了中国产业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从新型举国体制、双循环、高质量发展、企业现代化管理等方面,探讨新发展格局下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从大国产业与大国担当讲起,讲述中国创造的世界价值;从经济学视角探究中国产业经济发展底层逻辑;以博古通今视角谈我国历史上的产业成果,给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以深刻借鉴;结合作者实地调研大飞机、核电、高铁等真实案例,解构其产业价值、行业格局与时代机遇,为未来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提供了可落实路径,同时为企业用创新成果在新赛道中参与现代产业竞争提供了新思路。
|
關於作者: |
时红秀,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政府经济管理教研室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重点研究方向:经济体制改革、地方政府债务与城市化融资、产业竟争与产业安全。
主持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主持或参与多项所在单位承担的国家有关部委、地方政府以及大型中央企业委托的重大研究课题。
杨振,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产业经济与经济学说史教研室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美国乔治城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理事,中国税务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产业经济理论、产权与制度经济学。在《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已出版《中国现代市场体系的培育与发展40年》等个人专著4部,参与撰写著作和编写研究生教材多部。主持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项国家高端智库项目、中共中央党校校级课题项目。
|
目錄:
|
第一章 大国产业与大国担当
第一节 大国产业的内涵和外延
第二节 大国产业发展的历史脉络与中国机遇
第二章 大国产业经济发展的底层逻辑
第一节 规模效应、产业发展与经济循环: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
第二节 规模、复杂与涌现:产业发展的生态视角
第三章 全球化逆流与全球产业安全问题
第一节 金融危机引发各国产业安全焦虑
第二节 全球化中的三种产业模式
第三节 中国的产业安全格局与应对
第四章 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必由之路
第一节 第二个百年征程中强国战略
第二节 强国战略下面临的紧要问题
第三节 强国战略中的大国产业突破
第五章 中国高铁纵横飞驰
第一节 高铁技术特征与行业格局
第二节 高铁产业的发展历程与经验启示
第三节 高铁产业未来的机遇与挑战
第六章 中国大飞机终于翱翔
第一节 大飞机行业
第二节 启示与教训
第三节 大飞机产业未来的机遇与挑战
第七章 中国能源高速公路:特高压输变电
第一节 技术特征与产业现状
第二节 白手起家:经验与教训
第八章 中国核电工业异军突起
第一节 核电工业
第二节 核电行业发展进程与行业格局
第三节 突破之路:经验与教训
第九章 中国通信产业赶超之路:从 2G 到 5G
第一节 通信产业的特征
第二节 中国通信产业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展望未来:中国通信产业未来的机遇与挑战
第十章 大国产业支撑下的大国工程
第一节 地下工程:盾构机
第二节 航天工程
第三节 深海探渊
第四节 港珠澳大桥
第十一章 中国装备与工程走出去
第一节 走出国门的破冰尝试12
第二节 中国制造:“一带一路”由点到线
第三节 中国产业走出去全球布局:机遇与挑战
第十二章 大国产业培育与崛起中的启示与应对
第一节 产业政策之争背后
第二节 战略决策与实施机制
|
內容試閱:
|
2010年上半年,本书作者之一参与单位承担的关于我国民用飞机产业发展战略的重大课题。中国民用飞机的发展历史可谓一波三折。20世纪70年代,在物资极其匮乏的条件下,中国成功研制出大飞机(即著名的“运一10”)。虽然该项目出于种种原因而被迫下马,但是让自主研制的大飞机嘲翔蓝天,一直是几代航天人的梦想。2008年新组建的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商飞”),以“主制造商 供应商”模式,启动中国自主研发的民用干线飞机C919项目,同时承接了在研两年的支线客机ARJ21-700项目,首次以“国际标准 全球集成”的方式研制民用客机。
大型民用飞机被称为“现代工业之花”,具有高技术集成、高风险投资、高附加值回报、广辐射带动等特点。无论是单个项目还是整个产业,都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风险密集、管理密集于一身。对此,国内已有
丰富且有深度的研究成果,那么这次大飞机项目再启,从研制成功到下一步的商业成功有何出路?这是业界包括决策层和学术界必须搞明白的问题。
在课题调研中,一位中国商飞领导的建议颇具启发意义。课题组可以从两个项目的发展总结规律:一个是总结中国的气象卫星怎么从“积小步”到“成大步”,再到“成功突破”;另一个是总结高铁怎么在短短几年间,从引进到消化吸收,再到自主创新,快速形成产业崛起。对从事经济学的研究者来说,这两个行业的工程技术知识都存在不低的门槛。尤其对于卫星行业来说,我们接触的机会更少。从铁路发展史,高铁发展史,航空工业发展史,波音、空客、通用电气等民用飞机巨头的发展史,以及飞机发动机技术演变脉络来看,我们发现,对于高铁、大飞机这样通过技术演变形成的有竞争力的产业,“国家规模”因素非常重要。“大国产业”和“大国技术”这两个术语的提炼,成为当时整个课题报告的立论基础。这项课题后来也成为案例课程“从高铁到大飞机——大国技术与大国产业突破之路”的重要支撑。本书的作者之一先后在不同领城和单位讲授了该案例式教学课程十余个年头。一位学术前辈也是老领导曾经鼓励他说:“每一个成功的案例都可以被写成一本书。”如此说来,关于“大国产业”思考的书,岂非在十年前就该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