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倾盖如故:人物研究视角下的近世东亚海域史
》
售價:NT$
357.0

《
史学视角下的跨文化研究(一): 追踪谱系、轨迹与多样性
》
售價:NT$
485.0

《
历史文本的文化间交织:中国上古历史及其欧洲书写(论衡系列)
》
售價:NT$
551.0

《
1688:第一次现代革命(革命不是新制度推翻旧制度,而是两条现代化道路的殊死斗争!屡获大奖,了解光荣革命可以只看这一本)
》
售價:NT$
1010.0

《
东方小熊日本幼儿园思维训练 听力专注力(4册)
》
售價:NT$
408.0

《
粤港澳大湾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
》
售價:NT$
500.0

《
她们登上了太空:第一批NASA女性宇航员成长纪实
》
售價:NT$
500.0

《
当代资本主义日常生活金融化研究
》
售價:NT$
653.0
|
編輯推薦: |
此刻翻动书页的我们,都是历史长河中新的叙事者。
|
內容簡介: |
数千年来,我们一直在寻找并试图将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传给后世——不仅仅是“如何”生存的技巧,更是“为何”存在的原因。这些问题的答案,深藏于艺术、建筑与文学之中,需要跨越时空,在不同文化间寻找共鸣。
在本书中,我们将穿越文化史上的璀璨时刻,见证人类在拓展生存空间和发现自我时的巨大成就:从古埃及王后的失落之城,到玄奘穿越西域的求索之路;从庞贝古城出土的神秘南亚女神像,到留在月球上的时间胶囊……每一个故事都凝聚着文化创新、冲突、遗忘与重生中的智慧结晶,涵括古今,扣人心弦。
马丁·普克纳的这部作品,是记录文明发展重大时刻的档案,更是我们人类作为创造性物种留给未来的指南。
这是文化的故事,更是每个人的故事。
|
關於作者: |
作者
马丁·普克纳(Martin Puchner)
美国哈佛大学英语与比较文学、戏剧教授,拜伦和安妮塔·维恩讲席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荣获洪堡学者奖、古根海姆奖、卡尔曼奖、柏林奖、马萨诸塞图书奖等。
研究方向为世界文学、戏剧和哲学,著有《戏剧理论的起源》《文字的力量》等,主编有《诺顿世界文学选》。
译者
黄峪
法国里昂大学跨文化研究博士,跨文化研究与比较文学研究学者;曾任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副教授,现任教于岭南大学翻译系,兼任岭南大学黄炳礼音乐与演艺部研究员;“香港国际诗歌之夜”特邀译者。在中外学术报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与书评,译有《萦魂之手:路易丝·杜普蕾诗歌选》《第八位中国商人同消失咗嘅海员》等。
|
目錄:
|
前言 文化运作的内里乾坤
导言 在肖维洞穴里,公元前35000年
第一章 纳芙蒂蒂王后和她的无面之神
第二章 柏拉图烧掉悲剧,发明历史
第三章 阿育王给未来发送了一条信息
第四章 庞贝古城里有一位南亚女神
第五章 佛教朝圣者寻找古代遗迹之旅
第六章 《枕草子》和文化外交的危险
第七章 当巴格达成为智慧宫
第八章 埃塞俄比亚女王欢迎“夺宝奇兵”
第九章 一位基督教神秘主义者与三次欧洲复兴
第十章 阿兹特克首都面临欧洲敌人与崇拜者
第十一章 一个葡萄牙海员写了一部全球史诗
第十二章 启蒙运动在圣多明各,在巴黎沙龙
第十三章 乔治·艾略特推广远古科学
第十四章 日本巨浪迅速席卷世界
第十五章 尼日利亚独立运动很有戏
后记 公元2114年还会有图书馆吗?
致谢
索引
译后记 公元2062年还会有译者吗?
|
內容試閱:
|
前言 文化运作的内里乾坤
有这样一种文化观:地球上居住着不同的人群,这些人通过共享的实践而得以成群结队;由此形成的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与艺术,从属于生长其中的每一个个体;他们也必须抵抗外来干扰,守护自己的文化。这种观念认为文化是某种类型的财产,这种文化属于生活于其中的人群。这种观念的好处,一方面在于能够鼓舞我们珍惜自己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也给我们资源来守护和捍卫这笔遗产,比如说现在有不少博物馆也被迫将来源可疑的藏品归还给其名正言顺的主人。让人吃惊的是,“文化可以被拥有”这一观念的受众极广,其中包括致力于维护本国传统的本土主义者,以及宣称某个群体的文化财产不容外人侵犯,希望以此制止文化挪用的人士。
还有第二种文化观,极力反对“文化可以被拥有”的想法。持此观念者的代表人物是玄奘,这位中国旅行者远赴印度,将佛经手稿带回中土。翻译希腊哲学的阿拉伯与波斯学者也作如是观。实际上,无数从外来文化中汲取灵感的学者、教师、艺术家,也在身体力行,推广这种文化观念。在我们的时代,沃莱·索因卡(Wole Soyinka,尼日利亚剧作家)与众多艺术家也秉持这种观念,共渡欧洲殖民主义余波。
对上文提到的这些杰出人物来说,文化的诞生,并不仅限于某个社区、群体的资源,也从与其他文化的相遇和交往而来。文化并非仅从个人的生活经验而来,外借而来的形式与观点也帮助不同个体更好地理解与表达自己的生存经验,创出新路。若我们仅将文化视为财产,这些人物有可能会被看作盗窃者、挪用者,甚至是入侵者。但是,他们以谦卑姿态,全心投入于毕生创作,因为他们感悟到文化要通过传播才能发展,也深知将文化视为财产并拥有之的做法是作茧自缚,最终只能导致思维表达的贫瘠、干枯。
本书主旨不在于致敬传统著作,也不在于捍卫西方经典。书中出现的文化观念更为凌乱,我觉得也更加有趣:它写的是来自遥远之地的各种影响,被带到一起相互接触;它写的是不同传统被打破成碎片,又被缝补在一起,从而产生无限新意。那些弘扬文化交流观念的人物,往往不获认可,有些人也被少数专家的光芒掩盖,至今仍无声无息。直到我放眼传统经典之外,开始写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许多新的人物踪迹,跟着他们深入探索那些鲜为人知、未被踩踏的路径。我从他们身上学到的是,如果我们要向剥削性的旅游(exploitative tourism)说不,停止对其他文化的轻侮借用,保护身处危机的各种传统,就必须在财产主权思维之外,找到一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以此来维护文化实际运作的方式。
在这批文化创造者的各种作为之中,关于文化的全新故事冉冉升起。这个故事讲的是跨越时空界限的相遇,讲的是惊动世人的联系与深藏不露的影响。这个故事不总是美好的,也不应该被视为美事一桩,但它是我们手上仅有的故事:作为文化生产物种的人类历史。这是一个关于我们的故事。
第五章 佛教朝圣者寻找古代遗迹之旅
当玄奘(602—664)到达印度河岸边时,他真的很想回家。水流湍急的印度河源头来自世界上最高山脉的冰川,河面宽达数百米。玄奘明白渡河并不容易,但也别无他法。如果他真的还想回到中国,就必须涉过这条河,才能到达开伯尔山口。这将把他带到兴都库什山,这座山是世界上最宏伟的屏障之一。从那里,他可以转向东方,穿越山脉跋涉沙漠数千英里后,就有希望到达唐代的国都长安。
玄奘其实不太确定回家之后会面临什么。皇帝可能下令逮捕他,因为他偷偷离开了中国,违反了明确禁止外国旅行的律令。禁令成因是中国与突厥游牧民族和西方诸国之间的连年战争。玄奘溜出玉门关,走进大唐帝国以外的荒野的时候,差点被抓住,但有一个外国人出手相助,帮他启程前往印度。
他从玉门关偷偷离境,是在16年前。16年间的旅行方式主要是骑马和步行。16年来路程长达数千英里,他穿越了印度次大陆,从西部的纳西克,到东南部的坎奇普拉姆(在今天的泰米尔纳德邦),沿着东海岸到达孟加拉国的塔姆拉利普塔,然后转向西北,再次穿越印度河回家。也许这段不寻常的经历、他能提供的关于外国领地的信息以及他行囊中沉甸甸的异国财宝,会说服皇帝忽视他当时的擅自离境之举。这也意味着他耐心收集的种子、手稿和雕像是幸免于难的最大希望。
玄奘把自己的贵重货物装在一艘船上,交给一个可靠的人来看守。他选择用一种更有尊严的方法过河:骑大象。尽管这条河水势很急,但一头成年大象通常可以安全穿越,不被冲走。这个计划奏效了。玄奘穿过汹涌洪流,安全到达彼岸。他用这样充满戏剧性的方式,到达印度河对岸属于他的另一侧,这一侧指向家乡。
玄奘回头眺望,想确定船上的货物也能安然渡河,却看到水流忽然对冲而产生波浪,将船猛地抛起。他的货物开始松绑,有些还掉到水里。看货人试着保住货物,但自己也被卷进水中。一切似乎都将毁于一旦。但最惊险的一刻终于过去,同船乘客把看货人救了回来,船也终于抵达了对岸。这次损失的确惨重。玄奘费九牛二虎之力收集和抄写的大量经卷都被河水冲走。在他积攒的所有东西里面,它们是最重要的,他知道自己没有这些经卷就没法面对皇帝。他现在应该回头,再也不与祖国相见吗?他是否在思忖多年前自己为何坚持违反皇帝的禁令,开启这场前往印度的漫长旅途?
很久以后,在他终于归国返乡之后,玄奘将这次损失惨重的渡河经过和其他所见所思所述都写在《大唐西域记》里面。在这本书里,玄奘煞费苦心地描述了每个地区,提供了地理信息,并评论当地居民及其文化、语言和书写系统。《大唐西域记》成为经典之作,展示了世界文学的一个重要体裁:游记。玄奘创作的这种旅行写作在文化流动过程中发挥了极为巨大的作用。
玄奘为什么要踏上这场旅途?
玄奘在一种立足于文本研究的文化中长大。他的家庭属于所谓文人阶层,这是中国特有的一个阶级(这种阶级也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朝鲜和越南)。能否获得官职,是否可以晋升,都取决于对一套古典文本的掌握程度。为选拔文学艺术方面的出众人才,当时的中国已经建立了一项范围广泛的考试制度,让年轻男子(女性被排除在外)在数日之内备受折磨。如果他们通过了这场考试,就得以晋级参加下一场考试,以此从本地乡试晋升到省级会试,最后到最高级别的殿试。科举考试制度的建立目的在于从军人阶级和本地乡绅手中夺走权力,确保只有文雅复杂的教育,而非野蛮的军事力量,才能让人获得薪酬丰厚的官职。由此诞生了第一个基于教育优绩体制的政府制度——一种以文学为基础的精英政治。
科举考试的核心文本,即所谓儒家经典,来自遥远的过去,并将这段过去作为一种理想来高度颂扬。这套经典包括:一本以周朝初期为背景的诗集,创作时间约为公元前1000年;一本可能由西周统治者撰写的演讲和其他文本;一本礼仪书,详细记载宫廷礼节和礼仪,以及社会行为形式;一部介绍占卜系统,英文标题被译为Book of Changes的《周易》;以及一部关于鲁国的历史记录。
儒家经典创造了一种基于对过去的崇拜的文化。它们之所以被称为儒家经典,是因为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的圣人孔子对此非常赞赏,后来也被视为这套文本的编者(他的家乡是鲁国,这也加强了他与该国历史记录的联系)。严格意义上讲,这个联系并不完全正确,因为孔子没有写下任何东西,而只是将他的教义口头传授给弟子(很像佛陀、耶稣和苏格拉底的做法)。但他也向自己的追随者灌输了对过去的深深敬畏,尤其敬畏在这些文本中被描绘得活灵活现的西周时代。根据孔子的说法,西周是一个和谐、秩序井然的时期,是一个善治国家的典型例子,与孔子自己所在的战乱时代形成鲜明对比,在孔子的时代,敌对国家陷入了持续战争阶段。对于孔子来说,过去是从对现在的厌恶中诞生的一种理想。
这种对待过去的态度极具革命性,难以理解。我们习以为常的想法是过去的一切都更好,过去的某种黄金时代已经过去,我们目前生活其中的是堕落时代,《希伯来圣经》中的伊甸园就正是如此。孔子的举措与众不同:他挑出一个独特的历史时期,有些幸存下来的记录和残余也许与其相关,以此作为一种理想。这种做法非常激进。不少人回望历史,从而在现在挑出各种毛病,孔子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做法和柏拉图一样,而后者比他晚了一百多年,两人之间几乎隔着整个欧亚大陆。
这个想法惊人地强大。孔子学说在他死后被记录流传,与古代文本书籍相结合。然后,这个过程产生的经典被置于考试系统的中心,该系统将整个文化引导过去,并将一种传统与连续之感贯注其中。
对于从小就钻研儒家经典的玄奘来说,对这部古老经典的崇拜与当今文化的非凡繁荣有关。作为最近建立的全新朝代,唐朝(618—907)重新统一了中国。唐朝的国都变成世界上最宏伟、先进的城市之一。一种新型的诗歌出现了,并被后世公认为中国文学的巅峰。在罗马沦陷之时,中国重新统一,经历了一个黄金时代。在财富和文化生产方面,这个黄金时代远远超过了儒家经典中如此推崇的西周王朝。
但玄奘既不满足于儒家经典,也不满足于自己移居的国都正在形成的新文人时代。他的兄长向他介绍了另外一种思想,一种最终将他带到印度的思想:佛教思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