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情绪双面镜:如何与负面情绪和平共处

書城自編碼: 4119033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心理學心理学理论与研究
作者: 仇爱玲
國際書號(ISBN): 9787550742789
出版社: 深圳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 2025-08-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63.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文与图的世界史:《史集》与第一个全球化时代的叙事图景
《 文与图的世界史:《史集》与第一个全球化时代的叙事图景 》

售價:HK$ 217.8
夏日蝉鸣时
《 夏日蝉鸣时 》

售價:HK$ 76.8
门罗主义:美国全球地缘战略的源起
《 门罗主义:美国全球地缘战略的源起 》

售價:HK$ 74.8
刻意练习成为讲话高手
《 刻意练习成为讲话高手 》

售價:HK$ 38.5
民艺之美
《 民艺之美 》

售價:HK$ 96.8
肘后备急方 中医书全本校注与研究古代急救方剂临床急救手册中医入门肘后背疾方白话文
《 肘后备急方 中医书全本校注与研究古代急救方剂临床急救手册中医入门肘后背疾方白话文 》

售價:HK$ 63.8
精神的发现:欧洲思想在希腊的兴起
《 精神的发现:欧洲思想在希腊的兴起 》

售價:HK$ 140.8
走向现代:西方艺术1789—1914
《 走向现代:西方艺术1789—1914 》

售價:HK$ 503.8

編輯推薦:
情绪双面镜,一面看见伤痛,一面生出力量所有被压抑的情绪碎片,都是灵魂的拼图接受情绪流动,从负面情绪中获得正能量
內容簡介:
是一部心理自助类作品。书稿介绍了自责、焦虑、不甘心、痛苦、抑郁、紧张等六种常见的通常被人们定义为“负面”的情绪,作者通过脑科学与心理学的专业视角,重新审视这些被误解的“负面情绪”——不是简单地消灭它们,而是学会理解、接纳并从中汲取力量,肯定每一种情绪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书稿每章都包含具体的案例分析、脑科学知识、使用的心理技巧和互动式的练习,读者可以跟随深入学习、认识自己的情绪,同时将这种自我认知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步骤。书稿旨在帮助读者寻找平和与平衡,加强个体与内在自我及周围环境的联系。
關於作者:
仇爱玲,心理学硕士。公益领域深耕的心理学实践专家,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家庭教育指导师(高级)证书、家庭婚姻咨询师(高级)证书。目前在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从事基层心理疏导及矛盾调节工作,心理健康咨询经验丰富。曾担任志愿者培养讲师,多次担任旅博会、书画协会等活动讲解员、讲解员培训师,获优秀志愿者讲解员。已出版图书《心理疗愈师》。
內容試閱
这一趟情绪探索之旅,我们一同深入剖析一种你我都经历过的情绪体验——痛苦。进入这次旅程之前,我们先来做个轻松且有寓意的小游戏,设想以下几个特殊的场景:
如果你不小心触碰到某个尖利的物品,本能反应会驱使你怎么做?我猜,尖锐的刺痛会让你远离危险物品。假如你手中的杯子被倒入滚烫的沸水,你又会怎么办?突如其来的烧灼痛感,促使你立刻松开水杯。若有人猛然间“砰”地向你挥出一记重拳,你将怎么处理?你会毫不犹豫地反击回去。
这一系列场景揭示了一个共通点:当我们产生疼痛感或者被伤害时,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会启动防御机制。在采取防御时,我们或许选择战斗,或许选择逃离。无论哪种选择,我们都会拒绝接受这种强烈的不快感受。
正因“谈痛色变”,所以有了止痛药和麻醉剂的问世。它们因能缓解痛苦对我们的折磨,而被广泛应用。药店里琳琅满目的止痛药简直是“痛不欲生”之人的“救世主”。我们可能会因此认为,既然人们对“痛苦”唯恐避之不及,那必定厌恶它、逃避它,没有人会喜欢它、主动靠近它。但有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有时候我们非但不抗拒“痛苦”,反而会主动寻找“痛苦”,我们甚至可能享受它、陶醉于它。“痛苦”的感觉像是一个有吸引力的旋涡,明知会被卷入深不见底的涡心,但途经它时,却不由自主地被它周围飞速旋转的“吸力”牵引。
不知道你是否有过口腔溃疡的经历?口腔黏膜上出现的白色小点,在舌头或者食物不小心接触到时就会产生疼痛感。但患口腔溃疡时,我们又总是忍不住用舌头去触碰溃疡,每一次的触碰都会给我们带来丝丝疼痛的体验,但竟然又伴随着一丝快感。再或者是皮肤上那正在结痂的伤口,我们忍不住用手指去抠一下,一次又一次,反复经历创伤、结痂、再度创伤。这些熟悉的片段,是否令你觉得不可思议?我们看上去竟然在主动寻找“痛觉”。
明明想远离疼痛的我们,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可思议的行为?本章将探寻令人欲罢不能的“痛苦”背后的秘密。
试读二
我们的大脑如同一个大容量的存储器,日常接触到的各类信息会被大脑编码后储存起来,这个储存的过程被称为“记”。当我们需要某些信息时,大脑会自动调取这些相关信息,可能是图像的方式,可能是文字的方式,也可能是情绪的方式……这个调取过程就是“忆”。以上,“记”与“忆”共同构成了我们的“记忆”。大脑的记忆库里“五彩缤纷、酸甜苦辣”,应有尽有。
同样,当我们经历痛苦时,这份特殊的体验也会被记忆的网络像捕捉蝴蝶一样捉住,痛苦的感受越是刻骨铭心,这只蝴蝶就越是在记忆库里“扑腾”。多次遭遇相似的痛苦经历,这些痛苦的记忆会层层叠加,每一次的叠加,都加重了记忆里的熟悉感。久而久之,这种熟悉的感觉甚至让我们将它视作一种习惯,形成一种认知:它的发生是理所应当的。即使是痛苦糟糕的事件,似乎也顺理成章地进入了我们的人生章节。
现在我们深入探究,大脑是如何逐步将“痛苦的经历”内化成我们内心追求的“安全感”的。我们的大脑会把频繁出现的刺激,尤其是早年的刺激,当作对今后事物的评判标准。比如:漂泊的游子,他们背井离乡多年,心里一直惦记着家乡的那口菜肴。纵使在异乡的街头巷尾尝到了同样的食物,也总觉着缺了那么一丝地道与亲切。当他们再次回到家乡吃上一口时,瞬间产生一种念头:没错,就是这个无可替代的味道,这才是正宗的味道!这样的情感体验,是大脑对往昔深刻记忆的直接反映。
这种情况,我经常从回四川的老友口中听到:“老家的麻辣烫才叫麻辣烫嘛!”“自家的跷脚牛肉,才是巴适得板。”要是和他们多聊两句,他们会挑着眉说:“其他地方的蘸酱碟子,总感觉缺少了灵魂的味道,还是老家的椒才叫椒。”其实细想一下,蘸碟从来都没有标准,五湖四海的辣椒自有五湖四海的风土滋味。只是对个体而言,记忆里不断叠加的那种味道,才是自己认同的滋味。因为熟悉,所以才将儿时回味作为衡量标准。换言之,正是这些不断重复、层层叠加的记忆片段,在脑海中构筑起了我们个人所谓的味觉基准。至于这里提到的“辣”,恰恰也是一种痛觉。经过反复刺激,形成了川渝地区“无辣不欢”的特色。
幼儿时期的孩童,父母怕他夜里出汗着凉,喜欢给他包裹上一条毛巾。历经无数个毛巾陪伴的夜晚后,幼儿逐渐长大,却越来越离不开这条毛巾。即使这条毛巾已经边角磨损、成色泛黄,也没法扔掉,只要离开了这条旧毛巾,幼儿会整夜难以安睡,父母试着更换一条精美、崭新的毛巾,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只有那条旧毛巾熟悉的触感才能安抚幼儿的不安定,只有这条毛巾的陪伴才能通往梦乡。
同理,“痛苦”使我们欲罢不能的吸引力也源于熟悉、安全、归属感。恋爱里有“吸渣体质”“渣男/渣女收割机”的说法。与其说受害者身上的某些特质总会吸引到所谓的“渣男”或者“渣女”,不如说他们总会对同一种类型的人着迷。一个曾经被强势的伴侣压得喘不过气的姑娘,大概率还会被下一个“大男子主义”的男性吸引。有些男性开启一段新的感情后,朋友们会惊讶地发现,他的新女友或许会有上一任女友某个方面的影子,这就是所谓的审美延续。更确切地说,下任新女友可能更像是上一任女友年轻时,两人尚未累积矛盾时的样子。
我们爱的是一类人,而不是一个人。即使是一类让我们痛苦的人,我们也可能重蹈覆辙。比如:对“大男子主义”这个概念的解读,有些姑娘会评价为强势,而有些姑娘则认为这类男性具有男子汉气概。将其解读为“男子汉气概”的姑娘,更容易被男性硬朗的性格棱角吸引。等到被对方的性格棱角划伤了心,虽然疼痛难忍,但下一次在爱的选择题里,她们还是会为心中解读的那种“男人味”意乱情迷。事实上,她们只是对与这一类男性的相处模式更为熟悉。或者,她们总是习惯在这类男性身上获得感兴趣的“有利”之处,比如:男方看似强硬的脾气,能给她们带来对抗外界风险的安全感,尽管这种想法是不理智的。而她们也更擅长扮演乖巧的妻子人设。再比如:大男子主义者可能更大大咧咧,她们很享受用细腻的心填补其间的“空余”,从中获得伴侣的认可等等。
有些男性选择了一个热情能干的姑娘,一开始被她蓬勃的生命力吸引,而后却总因为姑娘特别有主见而产生分歧,日积月累的矛盾最终导致两人一拍而散。你猜接下来会怎么样?男孩子选择了一个言听计从的女孩,但不久后,就试图让新女友能干和有独立思想。所以,吸引我们的往往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特质。这种特质或许是自己身上没有而希望拥有的,或许是我们自己和这种特质相处时更加熟悉。一些亲密关系的模式看起来让我们很痛苦,但这种痛苦可能对我们有着致命的吸引力。在吸引力的作用下我们的故事一次次进入轮回。
试读三
如何利用脑科学,让个体不再沉迷于痛苦的“轻松”?面对痛苦,每个人都有沉迷其中的可能,如果我们一味地扎根痛苦,不能冲破困境,选择逃避新一轮升级装备的战斗,那么痛苦释放的舒适感会让我们懒惰,最后让痛苦的“瘾”变成整个人生全景,而我们只不过是一个自艾自怜的“瘾君子”。
然而,喊口号容易,行动起来却很难。理智告诉我们不要当痛苦的俘虏,身体却很诚实地拖沓。那我们不妨利用实际有用的脑科学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用“第三人”的视角,来观察痛苦。如何做这个第三方的观察者呢?
我们都有在电视机前看电视剧的经历,剧中的人物在电视机屏幕上演绎着各种故事。我们既能和电视剧里的人物产生共情,也能被生活中的其他事件打断情绪。现在我们试试用这种方法来“观察”痛苦。
比如:今天领导要求完成10份材料,我们感到很痛苦。一想到我们每个月拿着不如意的薪水,却要完成如此繁重的工作,就觉得自己十分可怜,这时候痛苦开始发酵。接下来整整一天的时间里,我们的大脑都会持续讲述一个名为“痛苦生活”的故事,包括工作痛苦,还有房贷、车贷压力……每天上班的地铁拥挤不堪……停!在这个例子里,领导安排的工作任务是客观事实,但大脑后续会持续夸张地输出关于痛苦的综合故事,这就是放大痛苦,就是放大主观感受。既然如此,若是不想因为大脑夸大的感觉而沉沦,那我们就得找到对待大脑的另一种方式:把自己抽离出来,观察痛苦。观察我们现在承受的遭遇,并且像看电视剧一样,看看自己的大脑正在如何向我们夸张地讲述关于痛苦的故事。这一次我们没有参与讲述“痛苦的故事”,我们只是一个旁观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边观察痛苦,一边继续做应该做的事情。也就是带着感受前行,不过多地陷入这种大脑讲述的悲惨氛围。
一段时间后会发现,一边观察痛苦,一边继续跋涉人生征途的我们,已经走了很长一段路途。回头一看,那段曾经让我们痛苦的经历正在慢慢缩小,直至变成生命线上的一个小黑点。而抬头看前方,尽是生命空间无限衍生的可能性。
试读四
情绪收纳盒
本章我们共同参观了一处充满奥妙的情绪“景象”——痛苦。了解了无法摆脱它的原因,这些原因分别是:
一、“痛苦”吸引力的本质是对既往熟悉体验的依恋。
解决办法:(1)尝试挑战不同场景。(2)学会对同一场景做出多元反馈。
二、我们愿意沉沦于“痛苦”的缘由是它让我们更轻松。
解决办法:(1)识别大脑的情绪放大器。(2)学会以第三者的视角观察“痛苦”。(3)抽离出大脑夸张讲述的“痛苦故事”。
三、痛苦让我们得到高浓度的“关爱”。
解决办法:(1)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2)提高自尊感。
四、我们会使用“痛苦”来逃避不如意的当下。
解决办法:(1)释放真实的情绪。(2)构建自己的支持系统。
五、传统观念中对“痛苦”的美化解读。
解决办法:(1)构建正确认知。(2)学会选择,正确的选择大于努力。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