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权力、国家和太空 :太空行为体的概念化、衡量和比较
》
售價:HK$
107.8

《
《营造法原》解读
》
售價:HK$
184.8

《
舌诊图谱:观舌知健康 全新正版彩图全解舌诊辩证图谱图解中医舌诊基础理论手诊面诊罗大伦书舌诊诊断教程中医看舌苔调理书中医养生
》
售價:HK$
63.8

《
清代生活与政治文化
》
售價:HK$
96.8

《
善战:孙子兵法中的高维博弈(只要存在竞争与较量,就有“论战胜负”的思维博弈)
》
售價:HK$
85.8

《
傅佩荣讲易经
》
售價:HK$
217.8

《
历史的镜子
》
售價:HK$
61.6

《
我们还是香格里拉的囚徒吗:藏学、国学与语文学(二)
》
售價:HK$
107.8
|
編輯推薦: |
故宫院长说故宫,说尽故宫建筑之美、文物之精、历史之重!全面收录故宫从中轴线到东西宫的有看点——86篇院长亲撰文章,36处胜地名景,100件严选文物精品,260个文化知识点,620年风云变幻大事记,526页超大内容量,尽在故宫文化百科手册!
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典藏纪念版设计,展现中国极繁美学!以“故宫宝盒”为设计理念,精选明代衮服团龙纹+太和殿金龙和玺彩画为装饰,豪华方脊精装,360度满版烫金,尽显宫廷造办华丽细节!
文创特别策划!加赠《养心殿笔记》文创手帐,内容丰富,手帐实用!与主体书等大开本,手绘养心殿各处文物精品和“历史名场面”——2025年,养心殿历经10年大修,终于开放。持手帐打卡养心殿,导览+记录,一举两得!
|
內容簡介: |
《故宫红书》是一本集故宫历史文化、建筑美学、文物藏品于一体的故宫综合文化百科手册。全书体例按照自中轴线—东西宫的典游览路线,编排组织84篇行文。以“一文一景”为单元,不仅向大家讲述了故宫600多年来有趣、值得人知道的历史故事,还介绍了故宫中的有重要宫殿的建筑设计特色,包括曾经并未开放、今年刚刚修缮完毕的养心殿。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李文儒先生,以曾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司长的独特视角,在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之际,为大家图文并茂地讲解了100件他精选的故宫看文物藏品。让大家在充分欣赏故宫的建筑美学时,又在浩如烟海的文物藏品中掌握精华。
|
關於作者: |
李文儒,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研究馆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南开大学、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物报社社长、总编辑,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
|
目錄:
|
【故宫博物院建院一百周年纪念序】
皇宫、故宫、故宫博物院——以紫禁城为“符号”的三种文化形态
【禁城建成六百周年纪念序】
作为“图像”的紫禁城
【视觉转换】
一眼看尽 600 年
像鸟儿那样看故宫
是谁设计了紫禁城
城中城的城中城
“边墙”与“家墙”
奢华之墙
宫墙如血
宫墙柳色年年新
四门巍峨
角楼玲珑
【中轴引领】
大明门的牌子不能再翻了
从八百米御道到百万人广场
“承天”与“天安”
端的是端门
雄关午门
“推出午门斩首”?
午门上的国立历史博物馆
午门城楼上的吴冠中
内外金水桥
流动的皇权
“御道”与中轴
中轴线上
【太和在上】
八门洞穿九门开
别有洞天
真假太和门
广场进行曲
寂寞栏杆
“座”拥天下
龙世界
跪拜之地
几度兴废太和殿
太和殿大修
皇帝屋脊上的国民工
从“华盖”到“中和”,从“谨身”到“保和”
三台三殿之上
【天地家国】
前朝后宫之间
隆宗门内军机处
八字宫门朝南开
乾清宫
皇帝的睡觉问题
“正大光明”背后的秘密建储南书房与上书房
交泰殿女主人
交泰殿里的时间与印记
坤宁宫:洞房花烛
坤宁宫:萨满祭祀
钦安殿里的玄天上帝
拥挤的御花园
被扭曲的生命
御花园里的英语老师
后宫里的末代顽主
后的神武门
【失衡的内廷】
失衡的内廷
偏安养心殿
养心殿里说“三希”
前殿后寝缩小版
东西六宫的生育任务
西六宫里西太后
传膳“仪式”
长春宫里《红楼梦》
景仁宫里景仁榜
延禧宫里“水晶宫”
【西区故事】
中路与东区、西区
东文华西武英
浴德堂:浴体?浴德?
咸安门内宝蕴楼
“内务”“造办”贪奢
太后们的休养之地
【东区故事】
文渊阁与《四库全书》
文华文渊之后
祭拜祖宗的奉先殿
太上皇的宁寿宫
皇帝的花园
看戏与拜佛
珍妃井与宫女井
【寻找细节】
“人”形大屋顶
脊兽大世界
宫门重重
庭院深深
窗里窗外
琉璃花开
彩绘皇宫
院长严选:故宫博物院藏品100
故宫大事记
|
內容試閱:
|
【故宫博物院建院一百周年纪念序】
皇宫、故宫、故宫博物院——以紫禁城为“符号”的三种文化形态
位于北京城中心的紫禁城,有三个名称:皇宫、故宫、故宫博物院。这三个名称指的是同一个对象,但它们的内涵却大不一样,分别具有各自的文化身份标识。从空间看,都属于同一个空间;从时间看,各自对应不同的时段,同时又紧密衔接。也就是说,这三个名称,是同一空间里不同历史时段的三种身份、三种形象、三种象征。皇宫是帝制的标志;故宫是文化遗产的标志;故宫博物院是现代公共文化机构的标志。
从政治、社会层面看,三种身份的功能界定是很清晰的:皇宫是帝制时代皇帝执掌国家政权、治理国家的所在地,是国家的政治中心、权力核心;故宫是失去了帝制统治权力、治理功能的被冷落的帝制遗产;故宫博物院则是向社会公众开放、为公众服务、承担社会教育职责的公共文化机构。
从文化层面看,三种身份分别代表着完全不同的、有着本质区别的三种文化形态。一种文化形态,即紫禁城作为皇宫的时候,是一切由皇帝主宰的、以皇宫为载体的君主、皇权文化形态。第二种文化形态,即随着帝制结束,中华民国建立,皇帝退位,皇宫不再是行使皇权职能的地方,而是成了故宫的时候,形成一种半君主半民主的文化形态。既然国家已经是新的中华民国了,为什么故宫还是半君主半民主的形态?这不仅因为已经退位的皇帝还待在故宫里,还保留着皇帝的名号,还过着皇帝的生活,还实行着皇家的礼仪,更因为在故宫这个地方,还上演了有人称帝、有人复辟的闹剧。只有到了故宫成为故宫博物院的时代,到了由过去禁戒森严、皇帝独占的皇宫,变成了公众自由出入的公共文化空间的时代,紫禁城才进入第三种文化形态时代,即由君主文化向文化民主转型,再向民主文化迈进的文化形态时代。
由于文化形态的特殊性,与政治功能的清晰状态不同,这三种文化形态之间存在着相互纠结的复杂关系,因此,非常有要把以紫禁城为核心的皇宫文化形态、故宫文化形态、故宫博物院文化形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做一番扼要的梳理和鲜明的切割。
一
先说皇宫文化形态,即君主文化形态、皇权文化形态。
这段时期长,从1421年明朝第三个皇帝朱棣从南京迁都北京,紫禁城作为皇宫正式启用,到1912年清朝后一个年仅6岁的小皇帝在紫禁城退位,总共491年。
人们常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且没有中断,而漫长的传统文化中,起决定作用的就是连绵不断的帝王文化、皇帝文化、君主文化。若从自称始皇帝的秦始皇开始,这一文化形态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北京的紫禁城作为皇宫的时间本来就长,差不多占了中国整个皇宫历史的四分之一,再加上作为中国后一座皇宫,作为历代皇宫文化形态的集大成者和国家治理的核心,无论在政治体制、经济运行还是社会管理上,紫禁城的功能都应该达到了有的完备,足以集中代表两千多年的皇权文化、帝制文化、君主文化、宫廷文化。况且,紫禁城以前的一个个皇宫,不是消失了,就是只剩下一些残破的遗址,因为中国历史上的改朝换代,一般通过暴力征战实现,前朝的宫殿被新朝摧毁,即便还有留存,新朝也会毁掉或弃之不用,转而重新建造自己的宫殿。明朝推翻元朝之后,到朱棣在位时迁都北上,把元大都的宫殿建筑都毁掉了,然后在元代皇宫,即元故宫的废墟上,把宫城的中轴线略往东移,建起了新的皇宫——紫禁城。清朝取代明朝后没这么做,而是直接沿用明朝的紫禁城作为自己的皇宫,后来的变动,只是在原有的构建基础上不断地整修扩建。
紫禁城正是这样一个中国皇权帝制不断地修补、完善的实体与象征。几千年的帝王宫殿就是这样一部历史——建造,毁坏;再建造,再毁坏,一直到紫禁城,修补得越来越完备,越来越规范,越来越鲜明地以建筑的形态,高度集中地固化并强化了皇权的至尊与威。
一如紫禁城所代表和象征的那个帝制一样,紫禁城既有它的辉煌,也然有它的衰败、破坏、荒芜。1860年英法联军大肆劫掠,特别是放火焚烧了圆明园;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紫禁城门窗飘零,荒草萋萋。辛亥革命后,过去的国家核心一下子沦落到几乎无人过问,紫禁城的这种颓败一直延续到
故宫时期,乃至故宫博物院成立初期。溥仪被送出宫后,工作人员清点各宫殿的文物,甚至需要专人从遍地荒草中开出通道。新中国政府接收故宫博物院后,光是堆在各处的垃圾就清理出25万立方米,又从内金水河中清理出5000立方米淤泥。
清末紫禁城和故宫时期紫禁城的废墟化,恰是皇权帝制日暮穷途终至灭亡的象征。但帝制彻底消亡后,紫禁城毕竟完完整整地留下来了,虽然不再是活态的,但堪称十足的活生生的帝制“标本”。现在故宫博物院的一大任务,就是对紫禁城的完整保护,以及不断修缮维护。需注意,皇宫时期与故宫博物院时期的修缮,性质和目的是完全不同的。皇宫时期是维护和强化皇权,故宫博物院时期是保护文物,为公众尽可能完整地保护认识皇权帝制的“标本”。
皇宫文化形态中,外在、直观,也具视觉冲击力且能震撼人心的,是皇宫建筑形态。我们在说这座中国数千年帝制历史上集大成的皇宫建筑时,并不是说它在占地面积、建筑规模上的集大成,而主要是说它在建筑理念、建筑格局、建筑形态、建筑功能上,对于凸显和强化皇权文化达到了有的高度。可以说,在此之前有的皇宫建筑,都没有像它这样仅仅在建筑形态上,就举重若轻、自然而然地把皇帝的宫殿推向天下独尊、至高无上的地位。
从建筑格局看,以皇宫中重要的中轴线为例。进过紫禁城的人,定都走过从南门午门到北门神武门那条笔直的贯通皇宫南北的中轴线。这条中轴线不仅是皇宫的中轴线,同时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按照皇帝的说法,它还是整个国家、普天之下的中轴线。
站在太和殿前平台正中向南望去,或者是站在正对着神武门的景山公园高处,也是北京城中轴线上的高处——万春亭,向南、向北眺望,就会立刻感觉到这条皇宫的中轴线,的确就是北京城的中轴线;同时也会感觉到这条都城的中轴线,向南向北无限延伸,俨然天下的中轴线。一直到现在,尽管四面八方的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条中轴线依然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想想紫禁城落成的时候,想想在紫禁城作为皇宫将近500 年的时间里,北京城有的民宅官宅都是低矮的,唯有皇宫是高大的;北京城有的民宅官宅都是灰色的,唯有皇宫、皇家的建筑是黄色的、红色的、金碧辉煌的。
皇宫里有高大的、重要的建筑都建在中轴线上。皇帝举行登极即位大典的太和殿是皇宫里大的房子,是皇宫的中心,是中轴线的原点、核心。这座大、高的房子里只有一座高高的台子,高高的台子上只有一个高高的座位,那就是皇帝的宝座,谁坐在这个位置上,谁就是皇帝。
紫禁城不是为某一位皇帝建造的,太和殿也不是为某一位皇帝建造的,它们是为了那个可以“坐”拥天下的位子建造的。
核心、重要的确定了,其他就都有依从了。
一切依次安排,包括各自的位置、形制、高矮、大小、宽窄、色彩、名号、功用。一通百通,一顺百顺——有的布局,有的建筑,有的空间;再大,再多,再宽,再广;方正,规矩,条理,秩序,稳定——一切都在服务于、服从于渲染、衬托天子的宫殿的崇高与至尊。
以太和殿为核心,前方的太和殿广场、太和门广场,是太和殿宽阔的胸怀;左前方有体仁阁、文华殿建筑群,右前方有弘义阁、武英殿建筑群,左文右武,是太和殿伸出的怀抱天下的手臂;左顾是太和殿的主人们颐养天年的地方,如皇极殿、宁寿宫、养性殿、乐寿堂、颐和轩等,右盼是皇太后、太妃嫔们休憩礼佛诵经的地方,如慈宁宫、慈宁宫花园、寿安宫、英华殿等;正后方是帝后的寝宫,左右各有六宫粉黛的住所,再往后有他们专享的花园,还有太和殿的子孙们读书的地方。太和殿时时左顾右盼,并时时回首眷念——这样,以太和殿为核心的整座紫禁城就既直上云霄,又四面铺排;既象征家国,又象征天下。
即便是在皇帝的宫殿里,建筑格局也须严格区分出等级;或者说在皇帝的宫殿里,那些看似协调、和谐的建筑空间中,等级更为分明。如与皇帝办公起居的养心殿一墙之隔的赫赫有名的军机处,有大臣描述:“几间破屋,中设藜床,窗纸吟风,奇寒彻骨。”托起后三宫的台基下面,常被忽略的20间太监值房,须弯腰才可进去,进去须低头才可行动。散布在大小宫殿不为人注意的角角落落里的宫女值房,终年见不到太阳。
用不着做特别深入的研究,只要用心看看想想,你就会明白皇宫建筑的有建筑语言,都在非常鲜明地指向一个目标——想尽一切办法,用尽一切手段,由远及近,从外到里,从空间到布局,从高矮到大小,从基础到屋顶,从材质到造型,从图案到色彩,再与皇帝登极、万寿庆典等三跪九叩的礼仪安排、行动规范表里融合——无一不在凸显和强化皇帝地位的绝对至高无上。
想到这些后,“天命神授”“天子的宫殿”“君临天下”“朕即国家”,这些帝制文化中无处不在的说辞,是不是就都跳出来了?这是怎样的效果,怎样的魔法?这就是建筑的力量,是中国的皇宫建筑建造出来的皇权文化的力量。所以说,皇宫紫禁城的建筑,是认识、看清皇权帝制文化鲜活、清晰的“标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