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存在的一切(《书的杂志》2023年第一名,2024年书店大奖入围作品)
》
售價:HK$
97.9

《
清代直隶八旗驻防研究
》
售價:HK$
93.5

《
积极谈判(沟通力系列) 别害怕冲突 沟通力系列
》
售價:HK$
63.8

《
长寿的吃法:古风村的四季养生食谱
》
售價:HK$
74.8

《
江南以南:被湮没的严州府(火与风丛书)
》
售價:HK$
107.8

《
拍出绝世人像 专业摄影师的闪光灯布光技法解密
》
售價:HK$
140.8

《
学术祛魅:实证研究十讲
》
售價:HK$
63.8

《
远涉重洋:欧亚贸易与商业公司的崛起(一部近代全球贸易的形成史!欧洲商业公司何以横扫东方传统商业组织?西方主导世界背后被低估的组织革命。跨学科的比较史学杰作,开拓性阐释欧亚远程贸易竞争与制度迁移。)
》
售價:HK$
107.8
|
編輯推薦: |
作者以古建专家的严谨钩沉史料,又以文化学者的温情讲述故事:从藻井、螭吻、黑色瓦顶等“镇火符号”,到内金水河、铜缸、石头房、防火墙等“科学防线”,再到清代皇家消防队的制度演进,一路追踪,让我们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看见”故宫——它不仅是木构的史诗,也是一部“与火博弈”的启示录。
读完本书,你会在太和殿的十只神兽里读懂古人对雷击的恐惧,会在皇史宬的无梁石拱中体会档案如何逃过火劫。这既是一部故宫古建的“深度指南”,也是一本写给每个人的“日常消防手册”。这本书提醒我们:敬畏火,方能守护文明与日常。
|
內容簡介: |
故宫曾是明清皇家宫殿,拥有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因木材易燃,故宫在历史上多次遭受火灾的侵袭。古代宫廷孕育出了多种“镇火”和灭火方法,它们或为工匠的智慧结晶,或蕴含着传统的观念和禁忌,承载着信仰与敬畏。本书结合史料分析与现场调查,围绕火灾史、防火文化、防火智慧,剖析了紫禁城的火灾历程、防火管理、防火习俗和科学防火方法。书中内容深入浅出,让读者轻松领略故宫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既富于知识性,又不乏趣味性。
|
關於作者: |
周乾,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博士后合作导师。故宫古建专家,中国工程院咨询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中国博士后基金评审专家。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货、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十项,发表学术论文,文章二百余篇,出版著作二十多种。
|
目錄:
|
引言
第一章 明代的主要火灾
紫禁城最早的火灾
三大殿因火灾而缩尺
胡闹皇帝与乾清宫火灾
大高玄殿火灾与壬寅宫变
第二章 清代及民国的主要火灾
康熙十八年太和殿火灾
嘉庆二年乾清宫火灾
光绪十四年太和门火灾
民国十二年建福宫火灾
第三章 明清宫廷的防火管理
明清宫廷的防火逸闻
紫禁城与禁烟
清代“皇家消防队”的发展历程
第四章 古代防火信仰文化
藻井与水草图案
鸱尾、鸱吻、摩羯鱼与紫禁城屋顶上的螭吻
太和殿屋顶上的十个神兽
文渊阁的古代防火观
“门字无钩”与“熊能招火”
紫禁城里的西式“烂尾楼”
五行生克与防火
皇家宫殿的防雷
第五章 古代科学防火方法
内金水河与防火
水缸与防火
石头房与防火
明清皇家的“金匮石室”
防火墙
机械灭火器
如何拨打“119”
第六章 余论
明清紫禁城火灾史鉴
紫禁城防火的信仰体系与科学智慧
附录一 明清时期的主要火灾
附录二 故宫博物院日常工作中的消防指南
|
內容試閱:
|
我国古代重要建筑的室内上方,正中部位常设有一种向上凸起的穹窿状装饰,这种装饰称为藻井。太和殿是明清帝王举行重要活动的场所,其建筑装饰艺术浓缩了我国古建筑装饰艺术的精华。太和殿内宝座上方的藻井,全称为龙凤角蝉云龙随瓣枋套方八角浑金蟠龙藻井。从分层构造上来看,太和殿藻井由三层组成:下层为方井,中层为八角井,上层为圆井。其中,四边形与八角形木骨架相交形成的三角形或菱形空间,称为角蝉。从功能上讲,太和殿藻井融装饰性与象征性于一体,一方面展现出精美的装饰艺术和空间造型,另一方面象征着古代皇权的至高无上,并寓意避火驱邪,是我国古代丰富文化的生动体现。
太和殿藻井的平面布置呈现出对称之美。从藻井的平面组成来看,其核心木骨架由四边形外骨架、圆形内骨架,以及四边形与八角形交错形成的中间骨架构成。四边形、八角形和圆形均为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恰好位于藻井顶部的中央。四边形与八角形的交织分割出三角形、菱形的骨架,它们均匀而对称地环绕在藻井的四周,骨架围成的平面藻井与水草图案内交替刻有龙纹或凤纹。三角形、菱形的骨架与龙纹、凤纹的装饰均为对称布置,对称轴即为经过藻井顶部中心的十字正交线。藻井顶部中心雕有一条蟠龙,龙头居于正中部位,口含轩辕镜。大轩辕镜位于龙头正下方,六个小轩辕镜则以大轩辕镜的中心为对称中心,均匀地分布在其周围。这种对称布局,给人以圆满、匀称、平衡之感。
太和殿藻井的空间布置呈现出秩序之美。位于宝座上方的藻井,是太和殿底部空间向上部空间的过渡,空间范围由下而上逐渐收缩;藻井的空间布局由下而上亦由大变小,各层骨架之间过渡自然,收缩均匀,到顶部形成“如伞如盖,穹然高起”的空间。藻井顶部正中的轩辕镜则成为藻井空间的中心,凸显出古代帝王在天地之间的中心地位。不仅如此,各层骨架的平面对称性,使得这些四边形、八角形和圆形的平面在垂直方向上扩展成有序而规则的藻井空间。无论是各层骨架侧壁上雕刻的繁复龙纹,还是各层骨架之间整齐排列的斗拱层,都呈现出疏密有致、繁而不乱的美感,在变化中展现出统一,极富节奏感、韵律感和秩序感。太和殿藻井在空间布局上展现出秩序之美,条理清晰、规则严谨、和谐统一,令人赞叹不已。
太和殿藻井的整体造型呈现出装饰之美。藻井上纹饰华丽且种类丰富,有巴达马(莲花)纹、龙纹、凤纹、斗拱纹等。这些纹饰虽然造型复杂,数量众多,但是雕刻得精美绝伦,体现出我国古代工匠精湛的建筑技艺。斗拱是我国古建筑木结构中造型最为优美且构造最为复杂的构件。在古建筑的营建中,斗拱由数量众多的细小构件层层叠加而成。太和殿藻井上的斗拱多由工匠在大木料上雕刻而成,立面凹凸有致,外形曲线整齐划一、弧度优美,有极强的艺术感和节奏感。
龙为我国古人想象中的灵兽及帝王的化身,其造型复杂,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龙的描述为“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这些特征在太和殿藻井的龙纹装饰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尤其是位于藻井顶部正中的蟠龙。它盘踞于云雾之中,张牙舞爪,口含宝珠(轩辕镜),气势磅礴,呼之欲出,栩栩如生,彰显出皇家宫殿的威严和震慑力。在这里,复杂的建筑造型被转化为一种艺术的美感。藻井上金色的装饰色彩,更是为皇家宫殿增添了壮丽与华美。
太和殿藻井还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的多样文化,尤其在防火文化层面具有独特的意义。古人认为,藻井可以克火。南朝梁萧统所编的《文选》中提到:“《风俗通》曰:‘今殿作天井。井者,东井之像也。菱,水中之物。皆所以厌火也。’”藻井的造型类似于东井,上面绘制了水草、荷、菱。无论是东井还是水草,都被认为具有厌火的神奇效果,可以防火。古人认为东井是主宰水源的,西汉《史记?天官书第五》中注解道:“东井八星,主水衡也”,“东井主水事”。因此,东井具有灭火的象征意义。
宋代文人叶廷珪在《海录碎事》中写道:“屋栋之间为井形,而加水藻之饰,所以厌火灾也。故《鲁灵光殿赋》‘圆渊方井,反植荷蕖也’。”这句话揭示了古人在建筑中设计“井”形结构,在室内装饰水草图案,以此寄托防火愿望的文化内涵。《鲁灵光殿赋》中的“圆渊方井,反植荷蕖”即为此意。《鲁灵光殿赋》为东汉辞赋家王延寿所撰,其中的“反植荷蕖”描绘了一种视觉效果,即藻井上的荷花仿佛从屋顶向下生长一般。南朝梁萧统在《文选》中转引《尔雅》的观点,认为“反植荷蕖”的主要目的是增强莲花的光辉。《文选》载:“圆渊方井,反植荷蕖……反植者,根在上而叶在下。《尔雅》曰:‘荷芙蕖种之于圆渊方井之中,以为光耀。’”
水草不仅可见于藻井,也可见于古建筑室内的顶棚天花和大梁。文渊阁的天花采用了金莲水草的彩画图案,这种设计旨在达到“厌火”的效果。金莲水草为清代中早期天花彩画的一种,以荷花、水草为主题图案,花头采用沥粉贴金的做法。北周文人庾信在《庾子山集注》中提到:“梁上画以水草,所以厌火。”人们认为,在天花梁上绘制水草图案,就可以克火。宋代官员庞元英在《文昌杂录》中记载:“及大起建章宫,遂设鸱鱼之像于屋脊,又画藻井于梁上,用厌火祥。”这表明古人通过在梁上绘制藻井图案来寄托防火的愿望。古人之所以认为这些水生植物具有灭火之效,是因为它们的生长环境与水密切相关,仿佛能够起到压制和趋避火患的作用。
太和殿藻井中的轩辕镜,不仅象征着皇帝的正统地位,而且蕴含着克火的寓意。唐代文人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提到,轩辕是“黄龙之神,主雷雨之神”,具有“阴阳交感,雷激为电,和为雨,怒为风,乱为雾,凝为霜,散为露,聚为云气”等神奇能力。由此可知,轩辕的造型类似黄龙,具有驾驭雨水的本领,因而被融入建筑装饰之中,寄寓着灭火的愿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