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故宫叙事:百年守宝传奇
》
售價:HK$
86.9

《
日本公司法(第四版)
》
售價:HK$
196.9

《
图说新质生产力2:智能制造 落地化解读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精髓
》
售價:HK$
64.9

《
思想的手法:如何“做中国哲学”
》
售價:HK$
85.8

《
我们的箱根驿传
》
售價:HK$
71.5

《
历史学研究入门丛书——中国古地图研究入门
》
售價:HK$
85.8

《
地图中的战争史.陆战篇(一本书看透军事地图对500余年来近现代世界的塑造)
》
售價:HK$
184.8

《
全球视野下的投资机会
》
售價:HK$
96.8
|
內容簡介: |
当所有人坚信“努力就能成功”,失业便是一种“原罪”。
來源:香港大書城megBookStore,http://www.megbook.com.hk 名校博士送外卖、大厂高管失业开网约车,当“35岁现象”遭遇经济下行,星巴克和图书馆坐满了失业的中年人……
这些曾站在金字塔尖的人,为何成了劳动力市场的“隐形人”?
“你失业,一定是你不够好。”社会的偏见像一张无形大网,将他们困在自我怀疑的怪圈里:
应聘时,被招聘者质疑“6个月没找到工作,是不是你哪里有问题”;
社交时,既想通过人脉寻求工作机会,又怕显得自己过于功利;
聚会时,被朋友问及“现在做什么”,以“基本决定退休了”来避免尴尬;
甚至连婚姻也因经济压力和偏见而变得岌岌可危……
但失业,真的是失业者的错吗?
招聘偏见、社交压力、社会歧视、自我否定层层滋生,逐渐形成一种看不见的“污名陷阱”。这种陷阱源自全社会对优绩主义的追逐与推崇——仅认可世俗成功,从而轻易否定失业者的全部人生价值。
美国著名失业问题专家奥弗·沙龙,带你走进139位失业者的真实生活,用社会学的利刃戳破优绩主义的神话,为每一个落入污名陷阱的人指明突围之路。
如果你正经历职业崩塌的痛苦,或试图认清“努力就有回报”背后的社会残酷真相,这本书会让你看见:失业不是个人的失败,而避免落入污名的陷阱,需要我们重新定义什么是真正的价值与公平。
|
關於作者: |
奥弗·沙龙,著,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社会学副教授、 全美失业问题专家,参与白宫和美国劳工部的相关政策讨论。
所著作品《有缺陷的系统/有缺陷的自我:求职与失业经历》曾荣获美国社会学学会经济社会学分会泽利泽佳图书奖和美国社会学协会组织、职业与工作分会马克斯·韦伯图书奖。
联合创办非营利组织“职业转型研究所”,致力于对长期失业者进行就业指导。
王瀚,译,烟台大学副教授,中山大学社会学博士。
杨子钰,译,烟台大学新闻系硕士。
|
目錄:
|
第1章 污名和优绩制度神话001
失业者和污名陷阱005
第2章 陷阱:拥有哈佛大学高等学位且经验丰富的人,为何长期失业 013
招聘者的视角:对失业的污名化 019
你失业时在做什么 025
颠倒的优绩制度:因资历过高而遭拒的求职者 029
资历过高与过低的双重困境 038
社交网络与求职策略的桎梏 042
从 MIT毕业却失业:年龄偏见的阴霾 044
逃离陷阱 051
第3章 失业者的社交困境:像乞丐与二手车推销员 053
社交困境不只困扰内向者 057
校友会的援手:前提是你没有失业 059
失业者社交时的核心挑战 064
结识新朋友与建立联系 070
感觉自己像个乞丐 076
感觉自己像个二手车推销员 079
掩饰怀疑、焦虑与绝望 080
为寻求工作而掩饰社交动机 084
身份的挑战 086
社交中的黑洞与挫败感 090
第4章 内化的污名 095
失真的镜子:身份认同、羞耻感与内化的污名 098
财务危机与受损的父母身份认同 107
“我觉得自己变回小孩子了” 116
日益加剧的焦虑 122
与自身情绪的抗争 127
警示信号:招聘者眼中的负面情绪 132
第5章 我们亲密的关系 137
婚姻和友谊 139
婚姻会如何变化 140
交织的命运:“我的遭遇也是她的遭遇” 144
“不工作就得多帮她干活” 147
“我们共同面对困境” 151
友情何去何从 156
让友谊分崩离析的可预见力量 157
钱、钱、钱 159
朋友间的污名 164
友谊的意义 171
恶性循环与孤立 178
第6章 社会学指导与污名内化的消解 181
污名化的支持 184
社会学支持 189
“当你身处互助团体,你会意识到……自己没有任何问题” 191
社会学与批判意识 200
社会学指导 202
重新审视人际关系网与实用帮助 205
职业发展导师与去污名化 208
应对孤独与沮丧 212
社会学支持与去污名化之镜 216
第7章 跨越污名与优绩制度神话 219
直面污名:行动主义与政策 224
改变游戏规则委员会 225
寻求关注 228
污名如何成为抵消污名化的障碍 232
领导力的挑战 236
污名与政策挑战 239
扩大失业救济与全民基本收入 242
若政策摆脱污名化会怎样——从新冠肺炎疫情应对中得到的启示 246
失业污名为何难以消除 248
致 谢 253
附 录 257
注 释 267
参考文献 295
|
內容試閱:
|
第1章 污名和优绩制度的神话
拉里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数学博士学位后,便投身于科技行业,工作了30年,他近的一段工作经历是在语音识别领域。然而,时运不济,50多岁的拉里在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失业期后,成为一家百货商店的收银员,领着略高于低工资线的微薄薪水。
你是否会感到困惑:为何拥有麻省理工学院高等学位,且有着丰富工作经验的拉里,无法在科技领域求得一份工作?
每当我讲述拉里的境遇,大多数听者都会感到不解与困惑,他们渴望了解拉里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他们的问题似乎都在寻求某种特殊的解释——为何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在拉里身上,而不是发生在包括自身在内的大多数人身上?然而,鲜有人问我关于这个故事背后的招聘制度,或普遍存在其中的污名化问题。可正是这些问题,使得这些拥有高学历,且工作经验丰富的工作者终陷于长期失业的困境,或屈就于薪水微薄的零售业职位。他们向我抛出问题和那些未被提及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都揭示出,我们大多数人都潜在地相信着优绩制度的神话。诚然,我们知晓人们在各种情况下都会遇到不公的优势或劣势待遇,但当我们听到像拉里这样的故事时,仍会惊讶不已。这恰恰暴露了我们如此固执地坚守着这样的信念:只要做 “对”的事情,努力学习,考入好大学,找到好工作,就能一 帆风顺,而且你的职业生涯不会突然崩塌。虽然,这种信念能为我们带来些许安慰,但现实总会大相径庭。即使你把有的事情都做对做好,你的职业生涯仍会面临突然崩塌的危险。这样的悲剧已经在数百万美国工作者身上发生多次了。
在本书中,我们会认识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白领,其中一些人不乏拥有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等尖学府的高等学位,然而他们却被高薪工作排斥在外。虽然这种境遇并非只发生在受过高等教育的工作者中,但对这类所谓成功人群的关注中,我们会发现一个事实:在美国,即便是那些具优势的工作者,其职业生涯也充满着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不仅存在于经济层面——长期失业往往意味着原有的生活水平下降,其还涉及社会、人际关系和生存本质的层面。对优绩制度深信不疑的另一面,则是对那些遭遇失业或降级就业人员的污名化。这种污名化使美国工作者在经历了长期失业后,所面临的危机远不止个人财务的崩溃,还危及着他们的亲密关系和对自我的认同。
从经济状况到自我认同,工作者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充满了不确定性,虽然这种情况并不仅限于失业者,但会在他们身上表现得为明显。优绩制度的神话及其所制造的污名陷阱,正是大多数当代美国工作者充满焦虑的生活的根源。
失业者和污名陷阱
一位高学历的工作者,他的职业生涯本应四平八稳,为何会突然脱轨呢?虽然大学或更高的学历是进入大多数职业岗位的“敲门砖”,但它并非保住工作的“护身符”。诸多研究显示,受过高等教育的工作者一旦因各种原因失去工作,他们便和其他工作者一样,无论受教育程度如何,都可能陷入长期失业的泥淖。更为悲哀的是,那些经验丰富、年长的工作者,实际上更容易被困于长期失业的窘境中。
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困境呢?这会是一种广泛存在却鲜为人知的力量,它渗透到美国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这种力量强大到足以让工作者过往的教育和职业成就瞬间变得毫无意义。这种力量,即本书探讨的核心——污名。
工作者一旦失业,无论其教育水平或过去的职业成就如何,都会被潜在雇主打上污名化的标签。在优绩制度神话的歪曲透视下——错误地假定一个人的职位可以反映其能力,失业会让潜在雇主对你产生质疑,认为你的工作能力可能存在问题,否则不会失业。此外,如果因为这些质疑和污名,或因种族、年龄等其他因素引发的偏见,抑或只是求职运气不佳,又使失业的求职者在6个月内未能找到工作而沦为长期失业者,那么这将使工作者的污名化进一步加剧。雇主则更会认为这名工作者存在严重的问题。
在相关研究中,研究人员向有实际职位空缺的公司投递了伪造简历,以窥雇主对失业者的污名的态度。这些简历在申请者的技能和资质方面完全相同,一的区别是申请者当前是否存在就业空窗期。研究结果显示,雇主们往往不愿意邀请已失业的申请者参加面试,尤其是当申请者年龄超过50岁时,这种倾向更为明显。
本书深刻揭示了对失业求职者的污名化现象并非仅限于雇主群体之中。任何一个在失业者生活中与其互动的人,都可能对其进行污名化。无论失业者与前同事交流职业心得,还是向配偶或挚友寻求支持,污名的阴影都可能悄然降临。甚至职业发展导师也会污名化那些他们本应给予帮助的失业者。终,失业者将污名内化并开始给自己贴上污名的标签。为了深入了解失业者的心路历程,以及其再就业的重重挑战,同时寻求有效支持长期深陷失业困境的求职者的佳方式,我们须深入探究这个“污名陷阱”。这个陷阱无处不在,它隐藏于失业者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通过一系列经历的累积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恶性循环使失业者越来越难以挣脱长期失业的枷锁。
为了深入探究失业者应对日常生活中种种挑战的经历,本书选取了139位长期失业者进行深入访谈,这些受访者大多受过高等教育,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而且几乎都已年过五旬。
此外,本书还收录了对负责筛选求职简历的招聘人员,以及因人际关系而频繁被联络的在职专业人士的访谈。在本书的附录部分,我详细记述了受访者的身份以及招募与访谈的过程。
虽然本书后续章节探析了高学历工作者如何陷入长期失业的泥淖,以及此种经历的本质,但他们的遭遇只是美国各层级工作者所面临挑战中的一个端版本。在美国资本主义及其优绩制度神话下,工作者一旦遭遇失业或降级就业,便将永无止境地面临被污名化的风险。而且,这种污名化很少是单纯外化的,其终会被失业者内化,使他们怀疑自身的价值。
污名化是一种强大且无处不在的力量。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是研究污名的先驱,他将污名简要地定义为:将某人分类为“异类”“低劣者”和“有污点者”的结果,并揭示了这种分类是如何影响人们日常互动的。被污名化的经历,本质上是对个人价值的“攻击”,其对个人的影响往往具有累积性。污名之所以具有摧毁其目标群体生活的潜在力量,根源既在于它的普遍性,也在于它的内化性。
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戈夫曼在半个多世纪前对受污名化个体的心路历程的细腻描绘,竟能如此准确地映照出如今失业求职者的境遇。然而,戈夫曼对于污名的剖析,却未能触及一个核心问题:为何某些特质会成为污名的靶心,而其他特质却能幸免?人类在无数方面彼此不同而这些差异中的大多数都被视而不见或不以为意。那么,究竟是何种原因,让失业在美国成了如此醒目的差异性标志,以至失业者在其生活中处处饱受污名之苦?
戈夫曼将污名从其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来,而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则为我们揭示了失业污名与新自由资本主义制度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福柯向我们展示了新自由资本主义市场如何在美国这样的地方,成功作为一种“真言化”制度发挥作用,它成为我们衡量一切事物或个体价值的主要制度。
当失业者的境遇被置于新自由主义的透视镜下时,市场仿佛得出了他们都是无用之人的结论。
换言之,美国新自由资本主义的核心便是优绩制度的神话。在这个由新自由资本主义主导的社会中,其组织方式倾向于接受不受监管的市场结果,因为它或隐或明地假定市场是公平的,尤其是认为劳动力市场的成功是个体价值的体现。
上述假设——成功体现价值——的反面,便是对未能在劳动力市场中取得成功的人的才能、态度或动机的质疑。显然,当我们仅凭他人的就业状况或可观察到的职业成就,就对其个人价值做出评判时,优绩制度神话便在其中发挥了作用。
在本书的每一章中,污名都将以不同的方式出现,我将在此对其及其影响进行剖析。在本书第2章中,我们将直接聆听那些审阅失业求职者申请材料的招聘者的声音。这些招聘者在得到匿名保证后,坦诚地分享了雇主对失业者和年长工作者普遍持有的污名偏见。从他们的讲述中,我们将听到优绩制度神话的响亮声音,看到污名化是如何阻碍失业者和年长工作者找到工作的。即使这些求职者是从麻省理工学院或哈佛大学毕业的佼佼者,且拥有数十年的职业辉煌成绩,也终将难以跨越这因污名而筑起的重重壁垒。
当我向招聘人员询问如何摆脱这一困境时,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人际关系网”。本书的第3章将深入探讨失业求职者在尝试采纳这一建议时,究竟会经历什么。长期失业的求职者在建立人际关系网的过程中,往往会遭遇重重困境。他们所遭遇的污名和优绩制度神话的影响不仅来自招聘者,还来自自己的人际关系网。失业求职者与招聘人员的互动往往通过在线平台或正式面试进行,而通过人际关系网的求职则更加直接且个人化。后者往往会给失业求职者带来痛苦的打击,让他们感觉自己如同乞丐或二手车销售员般不受待见。
接下来,本书的第4章将深入剖析长期失业的经历及其附带的污名如何削弱个人的身份认同——这不仅是对我们作为有价值的工作者的认同,有时甚至是我们作为合格父母或合法成年人的认同。这些多重身份的认同危机,以及持续不断的焦虑和步入人生深渊的感觉,将形成一种恶性循环。随着情绪危机的加剧,污名陷阱也变得更加难以逃脱,因为招聘人员会将任何负面情绪的表露都视为不合格的警示标志。换句话说,失业者因失业而被打上污名化的标签,又因其对污名感到沮丧而进 一步被污名化。
本书的第5章剖析了长期失业求职者在更为亲密的关系中所面临的种种境遇。尽管婚姻与友情能够提供关键支持,但其也会受到污名化的侵蚀。于是,亲密关系的纠葛形成了另一个恶性循环:求职者不仅在需要支持时得不到支持,而且在他们希望亲密关系充当起支撑幸福生活的重要角色时,这些纠葛又会成为他们情绪混乱的另一源头。情绪混乱又进而加剧求职者求职的困难,因为招聘者在察觉到他们有一丝不安的气息时,便会对其敬而远之。
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改善这一状况呢?本书的第6章探讨了一种以社会学视角为基础的支持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优绩制度神话会受到质疑,个人无法逾越的障碍也被公开承认。这一章将阐述从社会学视角提供的支持将如何促进人们认知造成失业困境的更大的社会力量。这种认知反过来有助于个人对抗污名化的内化。失业求职者需了解失业并非个人之过,其与工作机会无关而减少自责将有助于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和求职韧性。后,本书的第7章将探讨失业求职者采取集体行动挑战污名陷阱的前景和障碍;同时,也将反思在新冠疫情初期所实施的政策中可汲取的经验教训,并更广泛地讨论失业污名的顽固性及如何挑战它。
本书中的失业工作者可能正是你我之中的一员。当代美国社会,失业风险如影随形,难以逃避。无论拥有多么瞩目的学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美国工作者的职业生涯都充满了不确定性,裁员已成为生活的常态。不过,过去并非总是如此。在二战后的时代,大型公司的白领尚可期待终生服务于一家公司。彼时,即使是经济衰退期间,白领被裁员也属罕见。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工作保障体系开始土崩瓦解。新时代的摇滚明星式的领导者——通用电气 CEO(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因经常无视公司盈利状况裁员反而成了华尔街的英雄。美国资本主义自此便“一意孤行”,再未回头。如今,约有 3/4 的美国工作者在其职业生涯中会经历失业,而在近几十年里,陷入长期失业困境的工作者比例一直在上升。
在我写下这些文字时,仍有超过100万的美国人深陷长期失业的泥潭。然而,对失业的污名意味着这一群体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忽视的。污名将失业的挑战个体化,使其成为失业者的个人问题,而非社会问题。在这样的视角下,长期失业问题在媒体上鲜有报道,在政客们竞选时亦很少作为议题被提出。
本书旨在将聚光灯对准长期失业工作者的遭遇,以及美国资本主义核心中具有污名化功能的优绩制度神话。这束强光或许能帮助我们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污名陷阱的本质,正是这个陷阱困住了与我们并无二致的人。他们是我们的邻居,我们昔日的同事,我们的朋友,我们的伴侣,甚至可能就是我们自己。摒弃污名的偏见,以全新的视角审视这一问题,是激发我们集体想象力以构建更加公平和富有同情心的社会的关键的一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