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HR如何招聘人才:招聘思维与技能
》
售價:HK$
61.6

《
《汉印精选》
》
售價:HK$
206.8

《
思索马基雅维利
》
售價:HK$
162.8

《
皇帝与国王:足利义满和他的时代(颠覆天皇王权的逆贼将军,还是活用东亚朝贡规则的政治能人?)
》
售價:HK$
64.9

《
锦衣行 (《白衣公卿》影视原著小说)
》
售價:HK$
54.8

《
乘风而上(美依礼芽中文自传)
》
售價:HK$
85.8

《
金庸江湖的另一面
》
售價:HK$
64.9

《
以远见超越未见:当今时代的教育、文化与未来
》
售價:HK$
65.8
|
內容簡介: |
本书为贯通东西方文献、相关学科理论与实验的分析诈骗现象的社会学书籍。作者整合了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哲学、历史经典及相关实验研究等资料,深入“诈骗”到“信任”互为因果、表里的关系,从个人内在到生活情境,剖析他人也反思自己,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做得更好,甚至做出改变——创造一个真诚、值得信任的人生。书中指出:诈骗几乎成为全民体验、无所不在之时,社会学能提供的不是“学会从此不上当”,而是能从更核心且宏观的角度去思考:各种大大小小、无意识与有意识的谎言,涉及金钱、权力、爱情、亲情、人际……人们失去什么又得到什么?人们害怕与期待的究竟是什么?作者行文幽默、平实,融合专业的学术研究和日常案例与经验,深入浅出,让看似有难度的学问变得好读。
|
關於作者: |
孙中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博士,台湾大学社会学系名誉教授,曾开设台大最热门选修课“爱情社会学””、十门社会学专业网络公开课,受到各界好评,引发广泛讨论。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学、诈骗社会学等。已出版《爱情社会学》《<论语>日记》《久等了,韦伯先生!》《古典社会学理论二十讲》《令我讨厌的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等书。
|
目錄:
|
001 序言
从信任的反面去看
005 第一章
谎言的记录与思辨
——人类的历史也是一部诈骗史?
010 话术、战术也是一种骗术:从《论语》到《孙子兵法》
021 明朝就有诈骗集团“懒人包”:《骗经》
023 善意的谎言:《圣经》
026 哲学家们的诈骗分析:从亚里士多德到马基雅维利
041 欺骗与教育:作弊的历史与试验
049 第二章
谎言与信任的攻防
——不相信任何人,就不会被骗吗?
052 诈骗不只是“骗”而已:诈骗的基本定义
057 构成诈骗的多种元素:诈骗的基本架构
066 谎言与信任是连体婴:关于信任的研究
072 是真相还是假象:谎言的分类与特征
076 打造骗局的手法与辨别的关键字
081 要判断一个谎言有多难:分辨谎言的障碍和判断指征
089 谎言中的道德:只要出于善意,就能抵消行为?
091 第三章
自欺与欺人
——我们与谎言的距离
094 每个人都会自我欺骗
102 自我欺骗的表现及正向错觉
106 骗子是怎样组成的:三大暗黑人格与诈骗者的种类
113 我们为什么会上当:受害者的特征
115 研究者的自欺:精神医学实验和索卡尔事件
123 第四章
年龄、秘密与谎言
——孩子不会说谎吗?
126 秘密的意义:不只是利益,有时是“为你好”
129 “他只是个孩子啊”:社会心理的发展阶段与说谎类型
142 长大以后,越来越精进:更精致与更功利的青春期谎言
148 姜是老的辣:年纪越大,越有历练看穿谎话?
153 第五章
人际、制度、政治与经济
——聪明反被聪明误
156 诈骗无关智商:人际与制度的信任
164 从信任开始,以失望终结:政治与谎言
178 资本逐利泡沫:经济诈骗的模式和案例
183 第六章
爱情与谎言的难题
——好好爱,从来不简单
186 一场精心规划的策略游戏:择偶研究
195 为什么他不跟我说真话:亲密关系中的沟通策略
206 网恋奔现就破灭:交友软件时代的爱情难题
215 结语
诈骗无处不在,但别放弃对美好世界的憧憬与追求
220 参考文献
233 后记
人间何处无骗局
|
內容試閱:
|
序言:从信任的反面去看
孙中兴教授是台湾大学社会学系的名誉教授,听闻他曾来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做过讲座,应该是社会学院的老朋友了。可我这里仍然说“应该”,是因为我本人极少社交,故他即使来过本院,我也无缘相识。我知道他,更多是因为他曾研究过“爱情社会学”,而我那时也发表过类似的论文,甚至我据此冒昧揣测,他是不是因为研究过“爱情”,所以潜意识里想到了“欺骗”问题。众所周知,文学家笔下的爱情总是那么圣洁、浪漫、美好,当然也有背叛,但社会学家研究爱情很可能会现实地考察在海誓山盟或花言巧语背后各式各样的“欺瞒”。所以这两个看似不搭边的研究领域,其实是有内在联系的。而碰巧我也研究过信任,自然对有此同好的学者有所关注。
社会学对于“诈骗”的研究,我估计较为冷门,尽管诈骗每时每刻都在我们身边发生,尤其在互联网时代,在人人离不开手机的时代,简直是防不胜防。但作为一个社会学的议题,我们缺乏这方面的案例积累,也缺乏某种涵盖性的理论和概念去解释它。我本人对这一问题的兴趣,来自我对“信任”研究时的发现。比如,“信任”的反义词,虽然不能说一定对应着“诈骗”,但诈骗一定是信任中最极端,对人类伤害最大的一种,其他还有说谎、隐瞒、猜忌等。诈骗似乎含有主观筹划和故意伤害之意,它不仅常常令受害者人财两空,同时还伴随着对被害人智商、情感及尊严等的侮辱。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信任与诈骗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相伴而行,有信任就有诈骗,有诈骗就需要信任。很多时候,人们最信任之际就是诈骗的开始,反之,人们上当受骗后才知道信任的珍贵。我自己在对“中国人社会信任”的研究中,特别是在阅读历史个案时发现,宫廷中的血腥夺权或各种争宠往往是从帝王对宦官的无限信任开始的,导致宠臣或太监有恃无恐地祸国殃民,为非作歹;而今日互联网时代的最佳范例莫过于“杀猪盘”,这种“游戏”不知道坑害了多少女性。可是,学术界目前的相关研究仍是比较顽固地从信任这一面去认识的。这一视角似乎把社会运转只划分成信任和不信任两种,的确有浅尝辄止之嫌,因为这一视角很难让人想到研究信任可以从其反面去进行。可这枚硬币一旦翻过来,学术界更多的可能是沉默,很难做出响应,而孙中兴教授这时就显示了他直面这一问题的勇气。
或许是因为诈骗与信任一样,无处不在,所以此书也是在纵向上谈古论今,在横向上跨越东西,而更多的解释还是哲学、心理学或社会心理学的;又或许是因为诈骗研究远不如信任研究那般有学术积累,所以作者更多的努力是将散落在各个角落的诈骗分析或案例收集起来进行归纳与反思,尚无力找到某种总体的理论去揭示它,故作者在书中提供的概念和框架是比较基础性的。比如作者在定义诈骗时是从意图、行为、情境和结果出发的;在讨论诈骗研究框架时是从人群面、互动面、制度面、文化面和历史面出发的,并需要在不同的研究领域中分头理解诈骗的特点和心理过程。当然,孙教授本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因为他在书的结尾处提及的舒茨和戈夫曼的一些概念和分析框架对此方面有所助益。所以我的看法是,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学议题,此书好比一个舞台上徐徐打开的幕布,许多景置已经显露、人物开始登场亮相,故事情节开始展现,至于如何将故事进行下去,还需要社会学界的更多投入。
另外,在我的观念里,人类历史更多的是人们在与各种诈骗作斗争中推进的。如果行骗团伙屡屡得手,社会运行就会停摆,人与人的交往也会终止,更没法合作完成事业,乃至于社会本身亦会解体。但我们也不能乐观以为社会能如儒家所愿:“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欺诈现象的发生说到底,是一种“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利益选择,是个人或团体为了自身的某种利益,以欺、诈、谎、瞒等手段而谋划出的言行举止(不排除有的带着善意),从而使个人到整个社会都会以特有的紧张性来讨生活、谋发展,并建立起各式各样的防范措施。
总之,孙中兴教授要在如此复杂的历史和社会中发现被人类文明刻意隐藏起来的诈骗,并小心翼翼地加以识别和研判,这明显需要相当的知识面、学术视野与硬功夫。更何况,他还要充分考虑读者的接受度,需要把一些学术表达通俗化。后者也一并体现了作者写作时的良苦用心。希望他的大作能够给读者以人生启示。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翟学伟
2025年5月26日
本书全面捕捉了关于诈骗的各种“知识”——深挖《孙子兵法》《世说新语》等中西方典籍中的“骗术故事”;解读制度、政治与经济方面的诈骗案例;拆解受害者的特征和诈骗者的类别;教你通过语言和行为上的细节指征识别谎言;教你处置小孩说谎和恋爱中的欺骗…………
篇章语p5
“人都很天真,只顾虑到眼前的需求,竟使得骗子永远找得到心甘情愿被骗的人。”
——尼可罗?马基雅维利
篇章语p153
“在大多数行业中,说谎都被视为不可接受的行为;但在国际政治之中,通常视说谎
为令人遗憾但有时却是必要的行为。”
——约翰·米尔斯海默(John J. Mearsheimer)
篇章语p183
“人们在亲密关系中感觉最正向的结果就是因为自己不欺骗对方,也相信对方没有欺
骗自己。”
——蒂姆·科尔(Tim Cole)
内文:
人类的历史或许就是一部诈骗史,或是更正面地想,是信任和诈骗缠斗的历史。
“诈骗”,它不是讲个谎话或是某种心理状态与行为,其包括了意图、行为、情境与结果。诈骗是个“一连串的过程”,需要以上四项全部具备才能定义为诈骗。
在凝聚的秩序里,你的信任基本上是靠着激情,诸如参加群众运动、演唱会,现场气氛会鼓动情绪,形成一种凝聚的、共同体的感觉。
只要谎言够夸张,一定会有人相信,因为大家觉得这么夸张的事不可能是假的。这是个很奇怪的心理,我们通常会相信很常见的事情,但当谎言足够夸张,反而也让人信以为真。
骗术也是战术:《孙子兵法》被认为是最早提出建议打仗要做情报工作的,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间谍”。
明代就有反诈说明书:明朝末年,张应俞写了一本《骗经》(又名《杜骗新书》),用意是杜绝诈骗。内容包括脱剥骗、丢包骗、换银骗、诈哄骗、伪交骗、牙行骗、引赌骗、露财骗、谋财盗骗、盗劫骗、强抢骗、诗词骗等共计二十四类骗局。
到了宋代,科举的防弊方法有四种:一是亲书家状(对笔迹),考生交卷时在考试用纸前亲笔写下自己的履历,用于比对与正式考卷内笔迹是否一致。二是封弥编号,把姓名等相关资料封起来用号码代替。三是誊录易书,为避免笔迹被考官认识,有专人誊写考卷。四是双重定等第法,初考官和复考官互相不知对方所定等第,减少了阅卷的主观随意性。
自欺欺人:我们会选择性地忘记失败的反馈,而牢记正面的反馈……某种程度的正向“自我错觉”对于心理健康是有帮助的。
停顿异常、语速异常、音高异常、语调异常、重音明显、语调夸张、停顿多且长,这些言语行为都代表说话者有欺骗的意图。
话术不是要延展思考,反而是限定思考……话术分为委婉语、行话、打官腔、夸大……通常这样的话术不难被察觉,只是让人觉得好笑。比如,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把裁员说成“职涯转换提升计划”;国内的一些公司把裁员说成“向社会输送优秀人才”。
马克·纳普把骗局分成大骗局、网络诈骗、街头诈骗、信仰治疗师、营销和投资、通灵术和超自然现象等六种。
诈骗者的“三大暗黑人格类型”:第一种是心理变态;第二种是自恋;第三种是马基雅维利主义者。
诈骗的受害者常见的五种特征:一、社会交往较少;二、有强烈愿望要达成某项重要目标,但又没什么希望能完成;三、对于诈骗的主题有强烈兴趣并发自内心响应;四、十分自信,认为自己特别精明或知识广博,绝对不可能上当;五、毫无疑问地、轻易地认为别人是专家,并且听从他们的意见。
四五岁的孩童会根据眼神来判断对方是否隐藏了某些东西。他们也会将眼神、微笑和声调当成侦测谎言的线索。
社交能力较强的青少年比社交能力较弱的青少年更擅长欺骗;并且从年龄来看,年长的比年轻的更擅长欺骗,同年龄的女性比男性擅长欺骗。这也可以看出,社交能力的强弱和擅长说谎与否有着相当强的关联。
人际信任的来源有十一种:外表、个性魅力、血缘、亲友、家庭出身、教育背景、职业历程、宗教信仰、政治立场、经济状况、兴趣。
丹·戴维斯对各类商业诈骗案例进行了归类,主要有:一、长期诈欺案;二、滚雪球效应;三、伪造案;四、做假账;五、控制型诈欺;六、诈骗政府(主要是纳税问题)。
除非欺骗被发现,人们通常只会轻微察觉到对方在欺骗,也通常假定伴侣比自己诚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