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五代十国史(上、下册)

書城自編碼: 4164776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中國史
作者: 杜文玉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205116101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6-0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84.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图画天地——七世纪前中国山水的图式
《 图画天地——七世纪前中国山水的图式 》

售價:HK$ 171.6
民国教育的记忆与重构
《 民国教育的记忆与重构 》

售價:HK$ 151.8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
《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 》

售價:HK$ 129.8
盗臣:乾隆四十六年钦办大案纪事
《 盗臣:乾隆四十六年钦办大案纪事 》

售價:HK$ 82.5
发明与经济增长
《 发明与经济增长 》

售價:HK$ 97.9
从奥林匹斯山走来:德意志的考古学与爱希腊主义(1750—1970)
《 从奥林匹斯山走来:德意志的考古学与爱希腊主义(1750—1970) 》

售價:HK$ 140.8
乱世流离三百年:两晋南北朝十二讲(3版)两晋南北朝历史入门读物,东晋仍为皇权政治时代
《 乱世流离三百年:两晋南北朝十二讲(3版)两晋南北朝历史入门读物,东晋仍为皇权政治时代 》

售價:HK$ 107.8
中世纪生活图鉴(保命tips:别被蜗牛追杀,更别惹会爆炸的猫!)
《 中世纪生活图鉴(保命tips:别被蜗牛追杀,更别惹会爆炸的猫!) 》

售價:HK$ 96.8

編輯推薦:
隋唐五代史专家杜文玉教授以四十载研究功力,为我们揭开了五代十国最真实的历史面纱。
本书突破传统史观桎梏,首次将敦煌归义军、党项定难军等众多政权纳入统一叙事,全景展现那段波澜壮阔的大分裂时代。书中对”殿阁制度”的开创性研究,更是解开了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关键密码。作者以宏阔的史学视野和生动的笔触,论证了这一时期不仅是乱世,更是孕育两宋盛世的伟大转型期。史料翔实,新见迭出,却毫不晦涩。无论是专业学者还是历史爱好者,都能从这部著作中获得新的启发和阅读享受。这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是一次对中华文明韧性与生命力的深刻探寻。值得每一个对中国历史怀有好奇心的读者珍藏细读。
內容簡介:
五代十国是唐王朝崩塌后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短短53年间,中原五朝更迭,四方十国并立,战乱频仍;但同时,它也是庶民逆袭、商业萌芽、制度创新的关键转型期。本书打破以中原王朝为正统的传统叙事,以更宏大的视野,再现了从敦煌归义军到云南大理政权、从党项定难军到海上王国闽与南汉的多元格局。它详细解析了:军事上,骑兵战术与藩镇军制如何演变;制度上,枢密院、科举如何转型并深刻影响宋朝;经济上,南方如何通过茶叶、瓷器贸易积累财富,海上丝绸之路为何空前繁荣;社会上,门阀为何彻底消失,平民如何通过军功和科举上升。最终,本书令人信服地论证:五代十国并非历史的断层,而是理解“唐宋变革”这把钥匙。它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在分裂中孕育统一、在破坏中重建秩序的复杂时代,其遗产直接奠定了两宋三百年的文明根基。
關於作者:
杜文玉,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唐史学会名誉会长、文化部中国名山名寺名观文化研究委员会高级顾问、西安市华胥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西安市人民政府文化顾问、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从事隋唐五代史、长安学、丝绸之路、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研究,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陕西省社科联重大招标项目等多项。主编《唐史论丛》(CSSCI),已出版著作数十部,发表论文数百篇。
目錄
第一章·唐末局势与梁晋争衡
第一节 藩镇混战与唐朝灭亡 002
一、唐朝末年的政治局势 002
二、朱全忠与宣武镇 008
三、唐朝的灭亡 014
第二节 梁晋争衡与后梁灭亡 017
一、沙陀李氏之崛起 017
二、柏乡之役与局势的转换 024
三、夹河大战与后梁灭亡 030
第三节 后唐的兴盛与灭亡 037
一、倒行逆施的唐庄宗 038
二、短暂的小康之世 047
三、后唐灭亡及其原因 053
第二章·晋汉周诸朝之嬗替
第一节 后晋的兴起与灭亡 059
一、甘当儿皇帝的石敬瑭 060
二、割让燕云十六州的历史影响 065
三、契丹南下与后晋灭亡 070
第二节 短暂的后汉王朝 078
一、刘知远创建后汉 078
二、残暴的统治政策 082
三、郭威扫平河中之乱 086
第三节 后周统一全国的努力 088
一、周太祖郭威 088
二、周世宗柴荣 095
三、统一全国的努力 105
第三章·十国之嬗替
第一节 吴与南唐的嬗替 115
一、杨行密创建吴国 115
二、徐知诰篡吴建唐 121
三、南唐二主的统治 130
四、淮南战争与唐的衰亡 137

第二节 割据两川的前后蜀 140
一、王建建前蜀 140
二、后唐灭前蜀 143
三、后蜀的兴亡 147
第三节 割据粤、闽的南汉与闽国 154
一、南汉始末 154
二、闽国兴亡 159
第四节 割据荆、湖的楚与南平 163
一、群马争槽与南唐灭楚 163
二、高无赖与南平归宋 167
第五节 吴越与北汉 169
一、割据两浙的吴越 170
二、契丹的附庸北汉 175
第六节 十国之外的割据政权 178
一、定难军之始末 179
二、归义军的历史演进 182
三、李茂贞秦岐政权 185
四、割据云南的大理国 187

第四章·科举与职官制度
第一节 科举制度   190
一、常举与制举   190
二、解试与省试   199
三、复试与关试   208
四、诸国贡举   212
第二节 选官制度   217
一、五品以上官员的选授 217
二、六品以下官员的铨选 220
三、待选、减选与殿选 228
四、诸国选官制度 240
五、相关问题研究 242
第三节 职官制度 246
一、宰相制度 246
二、枢密院与枢密使 254
三、中央财政诸使 270
四、御史台制度 282
五、殿阁制度及其变化 293
第四节 军事职官的设置 304
一、禁军军官的职级 304
二、节度使以下的军职 316

第五章·军制及其变化
第一节 五代军事制度 322
一、禁军制度 322
二、地方兵制 362
第二节 诸国兵制 368
一、吴、唐兵制 368
二、前、后蜀兵制 385
三、其他诸国兵制 402






第六章·教育与法律制度
第一节 教育制度 421
一、官办学校 421
二、书院教育 433
三、民间教育 445
第二节 法律制度 450
一、立法成就 450
二、司法制度 457
三、法律特点 463


第七章·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第一节 农业经济 466
一、土地形态 467
二、水利建设 488
三、农业生产的发展及其特点 500
第二节 手工业生产 508
一、生产管理部门 508
二、手工业生产门类 511
三、手工业生产的特点 544
第三节 商业的繁荣与发展 548
一、商业都市的增加 548
二、南北贸易的繁荣 551
三、民族之间的贸易 556
四、对外贸易的繁荣 561
第四节 赋税制度的变化 568
一、两税实施及其变化 568
二、杂税的征纳 571
三、名目繁多的商税 575
四、繁重的徭役 582


第八章·文学与艺术的发展
第一节 文学成就及特点 588
一、诗歌风格的流变 588
二、大放异彩的词 597
三、衰落的散文与小说 609
第二节 美术与书法 618
一、绘画成就 618
二、书法状况 626
第三节 乐舞 633
一、雅乐的整理 633
二、燕乐与教坊 640
三、胡乐的影响 646
第九章·史学与宗教
第一节 史学 650
一、史馆制度 650
二、史学成就 659
第二节 宗教 666
一、佛教五宗 666
二、道教状况 672
第三节 科技状况 682
第十章·社会阶层与民间信仰
第一节 社会阶层 689
一、士大夫阶层 689
二、商人阶层 694
三、农民阶层 698
四、奴婢问题 701
第二节 民族与外交关系 704
一、契丹 705
二、西北诸族 708
三、朝鲜半岛与日本 712
四、东南亚诸国 717
第三节 民间信仰 719
一、神祇的类型 720
二、神祇个案研究 741
三、民间信仰的社会因素 756
四、五代十国淫祠问题 761
参考文献 766
后 记 796
內容試閱
第一章
唐末局势与梁晋争衡



黄巢起义虽然失败了,却打乱了唐朝的统治秩序,严重削弱了唐中央的统治地位,在镇压义军的战争中崛起的各地藩镇,相互攻伐,争城夺地,朝廷不能制。在这种混战中,逐渐形成了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即以朱全忠为首的宣武镇集团与以李克用为中心的河东镇集团,在此基础上后来形成了两个政权,即后梁与后唐。唐末的政治局势不是由唐中央主导,而是由强大的藩镇主导,唐朝中央政府苟延残喘,处于名存实亡的境地。



第一节 藩镇混战与唐朝灭亡

一、唐朝末年的政治局势
黄巢义军失败后,光启元年(885)三月,唐僖宗从避难的成都回到都城长安,这时的局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关于当时的政治局势,《旧唐书·僖宗纪》有详尽的记载:
时李昌符据凤翔,王重荣据蒲、陕,诸葛爽据河阳、洛阳,孟方立据邢、洺,李克用据太原、上党,朱全忠据汴、滑,秦宗权据许、蔡,时溥据徐、泗,朱瑄据郓、齐、曹、濮,王敬武据淄、青,高骈据淮南八州,秦彦据宣、歙,刘汉宏据浙东,皆自擅兵赋,迭相呑噬,朝廷不能制。江淮转运路绝,两河、江淮赋不上供,但岁时献奉而已。国命所能制者,河西、山南、剑南、岭南西道数十州。大约郡将自擅,常赋殆绝,藩侯废置,不自朝廷,王业于是荡然。
在这种局势下,唐朝廷却内乱不止,使得局势更加混乱。唐朝的禁军神策军在战争中溃散,僖宗回到长安后,观军容使田令孜招募了一支新军,仍称神策军,共54都,每都千人,田令孜自掌军权。军旅既众,加上朝廷百司、宫廷用度,致使经费十分紧缺,而三司无处调拨。“安邑、解县两池榷盐税课,盐铁使特置盐官以总其事。自黄巢乱离,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兼领榷务,岁出课盐三千车以献朝廷。”这点课盐对朝廷来说,杯水车薪,不敷使用。于是田令孜以旧例要求王重荣交出两池的管理权,王重荣不愿吐出到嘴的肥肉,拒绝了唐廷的要求。唐廷于是调其任兖沂海节度使,再次被拒绝。田令孜遂联合邠宁节度使朱玫、凤翔节度使李昌符,共同出兵讨伐王重荣。王重荣乞援于河东节度使李克用,联兵击败官军,朱玫求和,回兵攻击长安。田令孜只好再次挟唐僖宗逃出长安,往兴元(治今陕西汉中)避难。朱玫另立唐宗室嗣襄王李煴为帝,引起李克用的不满,率兵讨逆,导致朱玫兵败被其部将王行瑜所杀,李昌符被扈驾都将李茂贞所杀,王重荣杀李煴,表请僖宗回京。僖宗在返京途中患病,文德元年(888)三月回到长安后病亡。在此次动乱中,朝臣死者大半,长安在黄巢之后再次被焚烧,百姓或被杀害,或遭掳掠,社会秩序混乱不堪。
僖宗死后,其弟寿王李晔即位,史称唐昭宗。由于昭宗继位时,右神策中尉、观军容使杨复恭出力甚大,自称“定策国老”,收养假子数十人,或为禁军大将,或为节度使,号称“外宅郎君”。以其为首的宦官集团,排挤朝臣,专权擅政,欺压皇帝,为所欲为。为了对付北司集团,而朝廷没有强大的武力,于是宰相孔纬、张浚劝昭宗利用朱全忠的力量,打击杨复恭的靠山李克用。大顺元年(890),昭宗下诏讨伐李克用,以张浚为招讨使,率军进击河东,被打得大败。朱全忠并没有全力出击,仅派一支偏师试探性进攻,一触即退缩。军事上的失败,迫使唐廷不得不向李克用妥协,恢复其官爵,处罚主战官员,致使杨复恭更加跋扈。在这种情况下,昭宗采用了收买拉拢其身边假子的办法,以分化其实力。这一做法获得极大的成功,在杨复恭实力削弱的情况下,昭宗果断地免除其一切官职,勒令致仕。杨复恭不甘心失败,发动其余假子,举兵反叛,被昭宗击败。杨复恭逃出长安,前往兴元,投靠其另两个假子杨守信、杨守亮,再次举兵叛乱。时任凤翔节度使李茂贞、邠宁节度使王行瑜早有鲸吞杨复恭假子占据的山南西道的打算,以讨伐叛乱的名义,出兵进攻兴元。李、王的军队击败杨守信等,迫使杨复恭逃往河东,在途中被华州节度使韩建截获处死。在长安的另一宦官西门君遂发动兵变,夺得了观军容使之职,掌握了朝廷大权。
在关中诸镇中,以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实力最强。由于凤翔(治今陕西凤翔)距京师长安颇近,使得他有条件凭借实力干预朝政。面对李茂贞咄咄逼人之势,唐昭宗非常气愤。李茂贞驱逐杨复恭,攻占了山南西道地区后,向昭宗请求兼领山南西道节度使。昭宗同意他为山南西道兼武定节度使,同时又免去其原任的凤翔节度使之职。李茂贞接到诏书后,勃然大怒,认为这些都是宰相杜让能的主意,写信大骂杜让能。昭宗见李茂贞如此跋扈,敢于公然辱骂宰相,蔑视朝廷,召集群臣商讨出兵讨伐李茂贞。杜让能认为朝廷军力薄弱,不具备讨伐李茂贞的实力,但昭宗不听。景福二年(893)九月,李茂贞与王行瑜率军6万进至盩厔(今陕西周至),与禁军交战,禁军大败。李茂贞军乘势兵临长安城下,上书昭宗要求处死杜让能。昭宗明知杜让能冤屈,也只好委曲求全,先将杜让能贬为地方官,然后处死。同时昭宗又任命李茂贞为凤翔节度使兼山南西道节度使、守中书令,于是李茂贞尽有凤翔、山南、洋、陇、秦等十五州之地。自此以后,李茂贞、王行瑜等频频干预朝政,朝廷之事无论巨细皆要秉承李、王二人之意,在朝官、宦官中也多有依附于二镇者,李、王二人俨然成为李唐王朝的太上皇。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