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实话说,接手这本书前,我没想到它这么有意思。
我知道你们想象中的古籍——深奥难读、考证繁琐、枯燥乏味。但事实上,它们给人的感觉可以不同。
其一,本书文笔超然,清雅耐读。
撰者阮思僴少年便有文名,年纪轻轻,二十二岁,就在越南中了进士,不仅做过集贤院侍读充经筵起居注、翰林院侍讲学士这样的文职,还曾参领内阁事务及办理军务。故其遣词造句,条理分明,收合自如,往往寥寥数笔,当时山川风俗,便已在眼前。如:
船行两山之间,但见绿树翠竹,弥漫山谷,与白云相吞吐。时有紫藤红叶,点缀石上,远望近观,千岩万壑,皆烂如锦绣。白沙绿水之中,峰阴乍隐乍见。岩下水湾,渔舟三三两两,浮竹筏,泛鸬鹚,与客船若先若后。夹岸甘蔗成畦,濛濛烟雨里,时见三五人家,茅檐竹篱,阡陌交互,鸡犬相闻。又或山麓洞壑谽谺处,因以为佛剎者有之;因设塘汛者有之。寒烟衰草,间以金碧,架岩迭石,位置清雅,风蓑雨笠,或在山陬,或在水涯。滩声,篷声,棹歌声,山响而谷应者,又相属也。一卷书,一茗瓯,终日笔砚其间,觉桃源去人不远。夜泊南亭塘,挑灯听雨书此。
船过象鼻山侧,乃一石山突出江岸,将尽处有一洞,高丈余,望之宛然巨象垂
|
內容簡介: |
本书为越南阮朝嗣德二十一年(即清同治七年,1868年)八月至次年十一月,阮思僩以甲副使(其时正使为黎峻,乙副使为黄并)出使中国的笔记,逐日记录了出使行程及与中国人交往情事。从中可了解当时史地旧貌、古迹遗存、社会情状、外交史料、经济关系等,而其细节如清廷蓄意阻止越使接触洋人,会见朝鲜使者及中国官员时询问洋务情势,清廷朝会时礼仪不整,令使者惊愕等,皆描绘入微;中越官吏赠以书籍土产,投赠唱和,为本书增添了浓厚的人文色彩。笔墨超然,清雅耐读。书末附同程异录之《如清日记》可资参考。本书为国内首次点校整理本,并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重点图书项目。
|
關於作者: |
点校者简介:
何仟年,扬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汉文化圈古代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发表论文20多篇。与中越关系史古籍方面相关的研究有《中国典籍流播越南的方式及对阮朝文化的影响》《〈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解题补证》《〈由梅溪诗钞〉〈道南斋初稿〉看清中期中越民间文人的交往》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