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致力于在中、西、日的时空坐标上,通过对 Art 的早期译介、词形演变、意涵更迭进行系统梳理,勾画近代“美术”概念生成、传播、迁衍的轨迹,并揭示其传入中国的知识整合与文化交流过程。本书还立足“名”与“实”的双向互动,考察了“美术”在社会场景中的丰富呈现,以及与革命、政治实践的交织,力图厘清其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名实交错与误读。
19世纪初,当西方传教士为传道布教而踏入东方土地之时,其便积极通过编纂字典、创办刊物、翻译、著述等活动建立其文化传播途径,由此拉开晚清西学东渐的序幕。鸦片战争后,在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之下,以寓华传教士为主体的办报、著述、翻译活动范围,更是由南洋地区逐渐扩展至中国东南沿海城市和内陆地区,经此渠道,西方知识、文化、观念被源源不断地介绍至中国。对 Art 及 Fine art 相关词汇、知识、观念的翻译和介绍,在晚清寓华西人的著述中便已有迹可循。此章笔者拟以19世纪初至19世纪90年代寓华西人所撰中英文文本为资料,对Ar概念传入中国的早期脉络进行梳理、探讨。